颌下腺结核(submandibulartuberculosis)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颌下腺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发病率明显较腮腺低。首次由SakuraiTsutomu等学者报道于年。 颌下腺呈三角形或类圆形,大部分位于颌下三角内,小部分位于下颌舌骨肌游离缘后上方,二腹肌前、后腹肌之间。颌下腺分为深、浅两部分,大部分属浅层,位于下颌舌骨肌的浅面,深部绕过下颌舌骨肌后缘并在下颌舌骨肌之间进入舌下间隙与舌下腺相连接。颌下腺内有导管起自浅部数支,经深部绕过下颌舌骨肌后缘在舌骨舌肌之间向前行走,开口于口底的舌下肉阜,长约5cm,内径约2~4mm。 颌下腺结核感染途径与腮腺结核相同,可由通过口腔、扁桃体、颈部淋巴结的结核病灶沿淋巴管感染而致,亦可由结核分枝杆菌通过血行播散感染,颌下腺淋巴结及颌下腺腺体均可受累。发病的主要因素是机体免疫力下降。 镜下表现同腮腺结核相似。 颌下腺结核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略多于男性。临床表现为颌下腺区肿块,可伴有突发疼痛,常累及单侧。触诊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硬度软至中等。当继发感染形成脓肿时可触及波动感。部分病程较长者可形成窦道,皮肤表面见窦道开口。 颌下腺结核声像图表现为颌下腺内低回声团块,边界可清晰,亦可不清晰。内部回声多不均匀,有时可见不规则无回声或强回声。CDFI示内部血流多不丰富,以边缘区域多见。颌下腺区多可见多个肿大的淋巴结回声。 图示颌下腺(箭头)内见一低回声病灶,边界欠清晰,形态欠规则,内见强回声(三角形箭头); 图示病灶内未见明显彩色血流信号; 图示病灶周边可见数枚肿大淋巴结(箭头); ⒈颌下腺混合瘤生长缓慢,无任何自觉症状,结节形状较规则,较大时可呈分叶状,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也可因变性、出血、坏死而致回声不均匀,呈混合性回声。CDFI:典型者内可见“提篮样”血流信号。若结节生长较快,伴有疼痛感,且二维超声示结节边缘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呈混合回声,应考虑恶性变的可能。颌下腺混合瘤不形成窦道,而颌下腺结核病灶常可穿透周边软组织,与皮肤相通形成窦道。 图示右颌下腺(三角形箭头)内见一圆形低回声结节(箭头); 图示结节内彩色血流信号不丰富,周边可见粗大的血流信号 2.非特异性颌下腺炎超声表现为颌下腺弥漫性肿大,内部回声减低、不均匀或呈混合性回声,有时很难与颌下腺结核鉴别,但颌下腺炎常可见导管扩张,多伴有导管内结石,而颌下腺结核很少有上述表现。确诊需行穿刺活检病理检查。 转发给更多小伙伴,大家一起来学习 更多精彩请白癜风怎样治疗北京哪家医院治白癜风疗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