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1 1、手术室消毒的内容说法错误的是A、门诊手术室应与治疗室或拔牙室分开 B、门诊手术室在连续手术时应遵循先无菌、次污染、后感染的原则 C、手术室常用的方法有紫外线照射、电子灭菌灯消毒等方法 D、手术室应定期进行空气消毒,一般每周应进行1次 E、手术室可使用过氧乙酸(0.75~1g/m3)加热蒸汽消毒 2、利用电热或红外线烤箱高热烘烤进行灭菌的方法属于A、煮沸消毒法 B、化学消毒法 C、干热灭菌法 D、医用酒精消毒法 E、高压蒸汽灭菌 3、对于钝性分离和锐性分离的方法的说法,下列说法正确的A、此两种分离方法在术中应该单独使用 B、使用此两种分离方法时,无需注意手术的快慢节奏 C、无论使用哪种方法,均应防止粗暴和意外损伤 D、解剖分离过程中经常需要完整暴露创面,无需保护 E、在术中如有需要,可以在空气中长时间暴露 4、保证手术效果的基础是A、手术层次清楚、逐层剖入 B、主刀与助手要相互配合,作好组织的牵引 C、首先应熟悉局部解剖,具有明确的解剖概念 D、组织损伤小,动作要求细巧、准确 E、避免过度用力,以减少组织撕裂伤 5、对于钝性分离的特点说法错误的是A、主要以血管钳进行,也可使用刀柄、手指、纱布等 B、此种分离可在非直视下进行 C、对于层次不清又含有重要血管神经的区域,用钝性分离法比较危险 D、操作时更应细致,避免过度用力,以减少组织撕裂伤 E、用于正常肌肉和疏松结缔组织的分离以及有包膜的良性肿瘤的摘除 6、关于锐性分离的说法错误的是A、用于精细的层次解剖或分离粘连坚实的瘢痕组织 B、使用的器械为锐性的手术刀和手术剪 C、此法对组织损伤小 D、动作要求细巧、准确 E、可在盲视下进行 7、显露组织的解剖部位、保护正常和重要组织、切除病变组织从而完成手术的重要手段是A、打结 B、组织分离技术 C、电凝止血 D、切开 E、铺巾 8、钝性分离最常使用的分离器械是A、锐性的手术刀 B、手术剪 C、血管钳 D、刀柄 E、手指 9、下列关于引流部位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开放引流的引流物内端应放置在创口内深处 B、引流口的大小要适当,太小引流不畅 C、开放引流的引流物外端则应依体位放在创口最低处 D、负压引流管应避免放在重要血管、神经的附近,其戳创口应封闭 E、以上均正确 10、下列关于引流物的放置时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无效腔的引流物应放置至脓液及渗出液完全消除为止 B、污染创口引流物多在24~48小时后去除 C、负压引流一般在24小时内引流量少于20~30ml时去除 D、脓肿的引流物应放置至脓液及渗出液完全消除为止 E、以上均正确 11、采用负压引流方法,去除引流物的时间是A、手术后24~48小时 B、手术后12~24小时 C、24小时内去除引流物 D、一般在24小时内引流量少于20~30ml时去除 E、脓液及渗出液完全消除为止 12、脓肿或无效腔的引流物的去除应在A、手术后24~48小时 B、放置24小时后 C、24小时内去除引流物 D、一般在24小时内引流量少于20~30ml时去除 E、渗出液完全消除为止 13、污染创口或为防止积血、积液而放置的引流物的去除时间一般是A、手术后6~12小时 B、手术后12~24小时 C、手术后24~48小时 D、手术后36~48小时 E、手术前24~48小时 14、下列关于外科引流的相关叙述中,不恰当的是A、脓肿切开创口应放置引流物 B、切口有严重感染,应考虑放置引流 C、单纯整复手术必须放置引流 D、未能完全消灭无效腔创口应放置引流 E、广泛的大手术,术后有渗血、渗液,应放置引流 15、下列哪一项可不必放置引流物A、创口渗液多 B、无菌创口 C、留有无效腔的创口 D、术中止血不彻底的创口 E、凝血功能低下的患者 16、下列哪种情况不是放置引流的适应证A、可能发生感染的污染创口 B、较浅小的无菌创口 C、留有死腔的创口 D、止血不全的创口 E、脓肿切开的创口 17、外科引流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A、通畅、彻底 B、对组织损伤或干扰最小 C、顺应解剖和生理要求 D、确定病原菌 E、以上答案均正确 18、下列哪项不是外科引流的适应证A、微小创口 B、感染或污染创口 C、止血不全的创口 D、留有无效腔的创口 E、渗液多的创口 19、去除负压引流的指征是A、术后24h B、术后48h C、24h内引流量不超过20~30ml D、24h内引流量不超过40~50ml E、24h内引流量不超过60~70ml 20、对于外科创口,在引流时的适应证说法正确的是A、无论是感染创口还是无菌创口均不需要放置引流 B、部位深在的手术术后应该无渗液等,因此无需引流 C、凡是留有无效腔的创口,必须放置引流 D、止血不彻底的创口只需关闭创口即可 E、凝血功能低下的患者只需创口止血即可,不必引流 21、关于打结中的需要注意的地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打结收紧结扣时,要注意尽量使三点(两手用力点与结扎点)成一线 B、组织缝合打好第1个结扣时,应将2根线头引向一侧,再打第2个结扣 C、组织内结扎线头所留长度一般为1mm左右 D、对深部组织的结扎,用手引线比较便捷 E、打结时,每个结扣都必须是顺的,否则容易断线或结扎不紧 22、关于打结的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打结的方法有单手打结、双手打结和持针钳打结3种 B、单手打结最好练就左、右手均能打结 C、单手打结多用于口腔内及深部缝合 D、在缝线过短和缝扎时也常应用持针钳打结 E、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以单手打结和持针钳打结最为常用 23、关于外科打结的形态的要求叙述的不正确的是A、根据结的形态,临床可分为单结、方结、三重结或多重结、外科结、假结和滑结等 B、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的打结可以打方结 C、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的打结可以打滑结 D、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的打结可以打外科结 E、高质量的打结是防止返工和术后脱结出血的保证 24、主要用于结扎血管和缝合,是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最基本的技术操作之一的是A、组织分离技术 B、打结 C、缝合 D、止血 E、组织切开 25、打结是重要的手术基本功,皮肤、黏膜的缝合,为拆线时牵引方便,应至少余留A、1mm以上 B、2mm以上 C、3mm以上 D、4mm以上 E、5mm以上 26、打结是重要的手术基本功,要求组织内结扎线头所留长度一般为A、0.5mm左右 B、1mm左右 C、3mm左右 D、5mm左右 E、10mm左右 27、入院病史记录不包括下列哪项记录A、一般入院记录 B、24小时内入出院记录 C、24小时内入院死亡记录等 D、急诊病史记录 E、再次或多次入院记录 28、下列关于换药的注意事项中,描述错误的一项是A、应用棉球清洁暴露创面时是“蘸”而不是“揩” B、持镊应在中1/3处 C、使用双手持镊,保持一“脏”一“净” D、对特异性感染创口,其换药用过的敷料更不可随便弃置,要集中焚烧 E、每换一人后必须重新洗手,以防交叉感染 29、换药时持镊应在A、上1/3处 B、中1/3处 C、下1/3处 D、上2/3处 E、下2/3处 30、换药时应用棉球清洁的正确动作是A、揩 B、擦 C、蘸 D、涂 E、蹭 31、下列哪一项是换药的适应证A、创口渗血较多或有大量分泌液溢出 B、疑有血肿形成或感染 C、敷料松脱 D、伤口剧痛需要观察创口 E、以上均是 32、口腔颌面外科多个患者换药时,应遵循的顺序是A、先无菌创口,后污染创口,再感染创口 B、先无菌创口,后感染创口,再污染创口 C、先污染创口,后感染创口,再无菌创口 D、先感染创口,后污染创口,再无菌创口 E、任意一种都可 33、下列哪种情况不予进行换药A、更换或去除引流物时 B、创口渗血较多或有大量分泌液溢出时 C、外科创口已经愈合时 D、感染、敷料松脱或过紧时 E、伤口剧痛以及需要观察创口或皮瓣时 34、缝合的创口,一般在7~10天内全部愈合者,称为A、一期愈合 B、二期愈合 C、感染创口 D、无菌创口 E、延期愈合 35、关于创口愈合的说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用电刀手术缝合后的切口,早期炎性反应更为明显 B、激光刀手术缝合后的切口创缘,早期主要表现为凝固性坏死 C、初期或一期愈合一般在10~20天 D、拔牙创口的愈合在临床属于二期或延期愈合 E、二期或延期愈合的创口形成明显的瘢痕 36、几乎能完全抑制创口收缩的皮片是A、表层皮片 B、中厚皮片 C、薄中厚皮片 D、厚中厚皮片 E、全厚皮片 37、临床创口的初期愈合时间为A、6~10天 B、10~15天 C、10~20天 D、15~20天 E、20~30天 38、用普通手术刀手术后的创口首先出现A、过敏反应 B、炎症反应 C、水肿 D、肉芽组织 E、脓液 39、创口愈合的过程不包括A、局部炎症反应 B、细胞增殖 C、结缔组织形成 D、感染 E、伤口收缩和伤口改建 40、碘酊用于口腔黏膜消毒常用的浓度为A、0.5% B、1.0% C、2.0% D、3.0% E、5% 41、下列组织切开的相关描述中,不恰当的一项是A、深层组织以及黏膜可直接用电刀或光刀切割 B、肿瘤手术多采用电刀,也可用光刀 C、使用电刀时,刀尖移动速度宜稍慢,否则达不到止血效果 D、面部整复手术最常用的是电刀,不用钢刀 E、手术中如更换刀片,一般采用持针器夹持刀片完成更换 42、根据面神经下颌缘支的行径,颌下区的手术切口应A、低于下颌骨下缘0.5~1cm B、高于下颌骨下缘0.5cm左右 C、低于下颌骨下缘1.5cm左右 D、平齐下颌骨下缘 E、低于下颌骨下缘2.5cm以下 43、颞部外伤出血进行压迫止血的有效部位是A、耳屏前区 B、颈动脉三角区 C、颌外动脉走行区 D、下颌角区 E、咬肌前缘 44、口腔颌面部创伤后,活动性的出血时,最可靠的止血方法是A、药物止血 B、结扎止血 C、填塞止血 D、包扎止血 E、降压止血 45、缝合时造成创缘内卷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A、打结过紧 B、进针过深 C、打结过松 D、两侧进出针间距大于皮下间距 E、两侧进出针间距小于皮下间距 46、缝合面颈部皮肤进针时,针尖与皮肤的关系是A、针尖与皮肤呈30°角 B、针尖与皮肤呈45°角 C、皮肤切口两侧进针间距大于皮下间距 D、皮肤切口两侧进针间距等于或略小于皮下间距 E、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47、正常人每日唾液总量为A、~ml B、~ml C、~1ml D、1~1ml E、1~ml 48、涎腺分泌功能检查常选用的方法是A、酸性物刺激定量测定 B、碱性物刺激定性测定 C、核磁共振检查 D、1天内自然分泌量 E、某一时段内自然分泌量测定 49、颞下颌关节髁突动度检查,常采用的方法是A、一般以示、中、无名三指平触 B、耳屏前扪诊法 C、关节区听诊法 D、双手双合诊 E、双指双合诊 50、下列关于口腔颌面部淋巴结的检查叙述中,不恰当的是A、检查时患者取坐位,头稍低,略偏向非检查侧 B、检查应按一定顺序,由浅入深,滑动触诊 C、检查时患者取坐位,检查者应站在其右方 D、可检查淋巴结所在的部位、大小、数目、硬度等 E、检查的一般的顺序为枕部、耳后、耳前、腮腺、颊、颌下、颏下 51、触诊检查淋巴结应检查的内容,不包括A、淋巴结的部位 B、淋巴结的大小 C、淋巴结的数目 D、淋巴结的活动度 E、淋巴结的主要功能 52、淋巴结检查的正确顺序应是A、枕部、耳后、耳前、腮腺、颊、颌下、颏下 B、腮腺、颊、颌下、颏下、枕部、耳后、耳前 C、颌下、颏下、枕部、耳后、耳前、腮腺、颊 D、耳后、耳前、腮腺、颊、颌下、颏下、枕部 E、颊、颌下、颏下、枕部、耳后、耳前、腮腺 53、口腔颌面外科进行淋巴结检查时,患者及检查者的体位应是A、患者取坐位,检查者应站在其右方 B、患者取坐位,检查者应站在其左方 C、患者取卧位,检查者应站在其右方 D、患者取卧位,检查者应站在其左方 E、没有体位要求,患者随意即可 54、下列有关颞下颌关节检查不包括A、外形与关节动度检查 B、咀嚼肌检查 C、下颌运动检查 D、胸锁乳突肌检查 E、(牙合)关系检查 55、给患者以酸性物质根据腺体本身变化和分泌情况,判断腺体的分泌功能和导管的通畅程度。属于涎腺分泌功能检查的A、分析检查 B、定性检查 C、定量检查 D、荧光免疫检查 E、定期检查 56、正常人每日唾液总量为~1ml,其中腮腺和下颌下腺的分泌量占A、50% B、60% C、70% D、80% E、90% 57、临床区别颌下腺肿块与颌下淋巴结的主要方法是A、探诊 B、听诊 C、望诊 D、叩诊 E、口内外双合诊 58、腮腺扪诊的正确方法为A、以示、中、无名指3指提拉式扪诊为宜 B、以示、中、无名指3指平触为宜 C、双手双合诊 D、双指合诊 E、以拇指、示指挤触 59、鼻部手术后,最常使用的绷带包扎方法是A、卷带 B、三角巾 C、四头带 D、石膏绷带 E、单眼交叉绷带 60、颌面部绷带最常使用的绷带是A、卷带 B、三角巾 C、四头带 D、石膏绷带 E、弹性吊颌帽 61、关于绷带包扎的注意事项,以下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骨折复位后的创口包扎,应注意防止错位 B、感染创口要防止再污染,引流应保持通畅 C、腮腺区创口的包扎,应施以一定压力,以免发生涎瘘 D、包扎颌下区和颈部时,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压迫喉头和气管 E、脓肿切开引流后的包扎不应有任何的压力 62、以下关于绷带包扎的注意事项的描述中,不恰当的是A、无菌创口在包扎时覆盖的无菌纱布,应有一定的厚度和范围 B、绷带在包绕颌下区和颈部时,应防止压迫喉头和气管 C、压力应均匀适度,防止组织因过度受压而坏死 D、腮腺区创口的包扎,不应施压,以免组织坏死 E、整形手术后的创口包扎,压力不宜过重,以免影响组织的血运 63、下列关于绷带包扎的基本原则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应力求严密、稳定、美观、清洁 B、应过度施压,以免渗血 C、消灭无效腔,防止出血 D、脓血外溢或渗出,应酌情加厚或更换 E、发现绷带松动、脱落时,应及时予以加固或更换 64、对口腔颌面部损伤患者进行包扎的作用不包括A、防止或减轻水肿 B、暂时性固定,使骨折端减少活动,防止进一步移位 C、压迫止血 D、保护术区和创口 E、可以避免血液及其他分泌物打湿敷料 65、绷带包扎的作用包括A、保护术区和创部,防止继发感染,避免再度受损 B、保温、固定敷料 C、止血并防止水肿 D、防止或减轻骨折错位 E、以上都是 66、四头带临床上常用一段绷带,将其两端剪开一定长度,形成四个带头即可。带的长度一般为A、35cm B、50cm C、70cm D、80cm E、cm 67、能够广泛应用于颌面部和上颈部术后和损伤的包扎和固定的绷带缠绕方法是A、三角带 B、四头带 C、交叉十字绷带 D、颅颌弹性绷带 E、面部绷带 68、颌面部包扎使用的绷带的长和宽分别是A、5m、10~12cm B、5m、8~10cm C、8m、8~10cm D、8m、5~8cm E、10m、8~15cm 69、交叉十字绷带在缠绕时应注意的是A、在患侧耳周垫以棉垫或纱布 B、短绷带或纱布条打结收紧,以裸露健眼 C、不要压迫耳根及影响呼吸 D、将绷带中份置于鼻部覆盖,并于鼻孔处剪洞以利呼吸 E、绷带中份包入纱布数块,使之卷成圈柱状,使用时其将置于创口外区 70、皮样囊肿穿刺可抽出A、血液 B、蛋清样黏液 C、乳白色豆渣样分泌物 D、可含皮脂样物质或镜下可见胆固醇结晶 E、黄绿色脓性物质 71、舌下腺囊肿穿刺可抽出A、血液 B、蛋清样黏液 C、乳白色豆渣样分泌物 D、黄绿色清亮物质 E、黄绿色脓性物质 72、静脉畸形穿刺可抽出A、血液 B、蛋清样黏液 C、乳白色豆渣样分泌物 D、黄绿色清亮物质 E、黄绿色脓性物质 73、关于穿刺检查的内容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脓肿穿刺多选用8号或9号粗针 B、临床上如怀疑是颈动脉体瘤或动脉瘤,可以进行穿刺检查 C、怀疑是结核性病变时,进针时要注意避免因穿刺形成经久不愈的窦道 D、对唾液腺肿瘤和某些深部肿瘤用6号针头行穿刺细胞学检查 E、血管性病变选用7号针 74、深部脓肿如果需要送病理检查时,则需要A、穿刺检查 B、涂片检查 C、活体组织检查 D、手术探查 E、影像学检查 75、以下关于感染创口的处理原则,下述错误的是A、感染创口的引流物一般应在无脓液排出48小时后去除 B、感染创口应覆盖敷料,并定时检视和换药 C、对肉芽组织创面及有大量脓性分泌物的创口,应予以湿敷 D、有脓腔存在的创口,应以各种消毒及抗生素溶液冲洗脓腔 E、颌骨骨髓炎患者创口拆线时间一般应在术后5天左右 76、关于无菌创口的处理原则,说法正确的是A、面部的无菌创口可在术后半月开始拆线 B、面部的无菌创口一般要延期拆线 C、面部严密缝合的创口可早期暴露,并以过氧化氢、硼酸及酒精混合液清除渗出物 D、光刀手术的创口,拆线时间应推迟至术后一个月 E、颈部缝线可在术后3天左右拆除 77、面部的无菌创口一般可早期拆线,由于面部血液循环丰富,生长力强,拆线的时间是A、术后2天 B、术后5天 C、术后10天 D、术后14天 E、术后20天 78、光刀手术的创口,拆线时间应是A、术后3天 B、术后5天 C、术后7天 D、术后14天 E、术后20天 79、由各种损伤引起的创口,如受伤时间短,细菌未侵入深层组织引起化脓性炎症,也多属A、污染创口 B、无菌创口 C、感染创口 D、化脓创口 E、可疑创口 80、临床创口分类中包括A、无菌创口、污染创口、感染创口 B、污染创口、感染创口、可疑创口 C、感染创口、无菌创口、化脓创口 D、化脓创口、无菌创口、污染创口 E、无菌创口、可疑创口、污染创口 81、下列有关无菌创口处理原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无菌创口若无组织缺损,则不用进行严密缝合 B、有组织缺损者可采取皮瓣转移和植皮的方法 C、术后有可能发生感染的创口,应放置24~48小时的引流物 D、疑有污染或术后渗血较多的创口,也应放置24~48小时的引流物 E、无效腔过大的创口,应延长引流时间至72小时以上 二、A2 1、左侧颞下间隙感染患者,已经行颞部及下颌下区切口的上、下贯通式切开引流术,流出大量脓性分泌物,应选择的引流方式是A、片状引流 B、负压引流 C、管状引流 D、细纱条引流 E、碘仿纱条引流 2、某患者拔除上颌第二磨牙,2小时后仍出血不止。检查发现到颊侧牙龈撕裂,渗血明显,最好采用以下哪种方法止血A、结扎颈外动脉 B、碘仿纱条填塞 C、全身应用止血药物 D、缝合撕裂牙龈 E、明胶海绵+纱球压迫 3、男性,25岁,因口腔颌面部创伤致舌体裂伤,出血明显,口底肿胀,来院就诊,最佳的止血方法是A、注射止血针 B、指压患侧的颈总动脉 C、用纱布块填塞止血 D、创口缝合止血 E、做颈外动脉结扎术 4、女性,38岁,因颌面部皮肤癌入院手术治疗。术中在作必要的组织切除后,出现创缘两侧厚薄不均,为尽量使缝合后皮肤平整,最适合的措施是A、采用外翻缝合 B、作环式缝合 C、薄侧作附加切口调整后缝合 D、厚侧先作潜行分离调整缝合 E、缝合时组织在薄侧稍多而深些,厚侧稍少而浅些 5、某患者来院进行检查,给患者2%枸橼酸置于舌背,刺激腺体反射,如既无唾液流出,也无腺体变化和胀痛症状,说明A、分泌功能正常,导管无阻塞 B、分泌功能存在,有导管阻塞 C、分泌功能可能已经丧失 D、不能判断腺体的分泌功能 E、不能判断导管的通畅程度 6、某患者来院进行检查,给患者2%枸橼酸置于舌背,刺激腺体反射,如导管口唾液流出量少或无唾液流出,同时腺体迅速肿大,说明A、分泌功能正常,导管无阻塞 B、分泌功能存在,有导管阻塞 C、分泌功能可能已经丧失 D、不能判断腺体的分泌功能 E、不能判断导管的通畅程度 7、男性,46岁,右侧腮腺区无痛性肿大4年,近半年起左侧腮腺也显肿大,两侧面部不对称,并伴口干不适,在行腮腺扪诊检查时,正确的方法是A、拇指、示指夹住作提拉式扪诊 B、食指、中指、环指作平触扪诊 C、拇指、示指相对触诊扪诊 D、拇指扪诊 E、双合诊 8、患者女性,45岁,因左侧腮腺肿物局麻下行左侧腮腺浅叶及肿物切除术,术后局部应用绷带加压包扎,最好选用A、三角带 B、四头带 C、头颅弹性绷带 D、交叉十字绷带 E、单眼交叉绷带 答案部分 一、A1 1、 D 门诊手术室应与治疗室或拔牙室分开,在连续手术时应遵循先无菌、次污染、后感染的原则,以免发生交叉感染。手术室应定期进行空气消毒,一般每日应进行1次,常用的方法有紫外线照射、电子灭菌灯消毒或化学药物加热蒸汽消毒,如过氧乙酸(0.75~1g/m3)、甲醛溶液(甲醛溶液10ml/m3加高锰酸钾5g/m3)等。 2、 C 干热灭菌法:利用电热或红外线烤箱高热烘烤进行灭菌。适用于玻璃、陶瓷等器具,以及不宜用高压蒸气灭菌的明胶海绵、凡士林、油脂、液体石蜡和各种粉剂等物品。不耐高热的物品,如棉织品、合成纤维、塑料及橡胶制品等,不可用此法灭菌。干热灭菌的温度和维持时间应根据消毒物品导热快慢、包装大小和安放情况而定。 3、 C 这两种分离方法,在术中常交替和结合使用。但无论使用哪种方法,均应防止粗暴和意外损伤,注意手术的快慢节奏,解剖分离过程中要经常用盐水纱布覆盖和保护创面,避免在空气中长时间暴露。 4、 C 分离是显露组织的解剖部位、保护正常和重要组织、切除病变组织从而完成手术的重要手段。解剖分离应在正常组织层次中进行,即做到手术层次清楚、逐层剖入。为此,首先应熟悉局部解剖,具有明确的解剖概念,这是保证手术效果的基础。 5、 C 钝性分离:用于正常肌肉和疏松结缔组织的分离以及有包膜的良性肿瘤的摘除。主要以血管钳进行,也可使用刀柄、手指、纱布等,可在非直视下进行。对于层次不清又含有重要血管神经的区域,用钝性分离法比较安全,但对组织损伤较大,故操作时更应细致,避免过度用力,以减少组织撕裂伤。 6、 E 锐性分离:用于精细的层次解剖或分离粘连坚实的瘢痕组织。使用的器械为锐性的手术刀和手术剪。此法对组织损伤小,动作要求细巧、准确,一般应在直视下进行。 7、 B 分离是显露组织的解剖部位、保护正常和重要组织、切除病变组织从而完成手术的重要手段。 8、 C 钝性分离用于正常肌肉和疏松结缔组织的分离以及有包膜的良性肿瘤的摘除。主要以血管钳进行,也可使用刀柄、手指、纱布等,可在非直视下进行。 9、 E 引流部位:开放引流的引流物内端应放置在创口内深处,其外端则应依体位放在创口最低处,以利重力引流。负压引流管应避免放在重要血管、神经的附近,其戳创口也应封闭,才能收到负压效应。引流口的大小要适当,太小引流不畅;太大,将在引流部位形成粗大瘢痕。 10、 E 引流物的放置时间因手术不同而异。引流物为异物,在达到引流目的后,应尽早拔除。污染创口或为防止积血、积液而放置的引流物,多在24~48小时后去除;脓肿或无效腔的引流物应放置至脓液及渗出液完全消除为止;负压引流一般在24小时内引流量少于20~30ml时去除。 11、 D 负压引流一般在24小时内引流量少于20~30ml时去除。 12、 E 脓肿或无效腔的引流物应放置至脓液及渗出液完全消除为止。 13、 C 污染创口或为防止积血、积液而放置的引流物,多在24~48小时后去除。 14、 C 感染创口如脓肿切开等必须放置引流物,以使腔内脓液得以不断排出;切口有严重感染或手术本身属于污染创口,为防止感染,也应考虑放置引流;无菌创口,特别是单纯整复手术,一般不放置引流。 15、 B 无菌创口,特别是单纯整复手术,一般不放置引流。对术中止血不彻底和凝血功能低下的患者,为防止血肿形成,也应放置引流。 16、 B 外科引流的适应证:感染或污染创口;渗液多的创口;留有无效腔的创口;止血不全的创口。 17、 E 外科引流应遵循以下5项基本原则,即通畅、彻底、对组织损伤或干扰最小、顺应解剖和生理要求、确定病原菌。 18、 A 外科引流的适应证:感染或污染创口;渗液多的创口;留有无效腔的创口;止血不全的创口。 19、 C 引流的时间:引流物的放置时间应因手术不同而异。污染创口或为防止;积血、积液而放置的引流物,多在24~48小时后去除;脓肿或死腔的引流物应放置至脓液及渗出液完全消除为止;负压引流的去除时间则视引流量的多少而定,一般24小时内引流量不超过20~30ml时,即可拔除引流管。引流物为异物,在达到引流目的后,应尽早拔除。 20、 C ①感染创口如脓肿切开等必须放置引流物,以使腔内脓液得以不断排出;切口有严重感染或手术本身属于污染创口,为防止感染,也应考虑放置引流;无菌创口,特别是单纯整复手术,一般不放置引流。②对范围广泛的大手术及部位深在的中等手术,考虑其术后仍有部分渗血、渗液,应放置引流。③凡术中因组织缺损较大、未能完全消灭无效腔的口内、口外创口,必须放置引流。其引流物需放置于无效腔底部,才能保证彻底引流。④对术中止血不彻底和凝血功能低下的患者,为防止血肿形成,也应放置引流。 21、 D 打结收紧结扣时,要注意尽量使三点(两手用力点与结扎点)成一线,否则结扎组织容易撕脱或结扎松脱。打结时,每个结扣都必须是顺的,否则容易断线或结扎不紧。组织缝合打好第1个结扣时,应将2根线头引向一侧,再打第2个结扣。对深部组织的结扎,用手引线颇感不便。此时可用长血管钳尖头持以游离线(俗称吊鱼线)横过结扎血管钳之尖端,扣住组织后引出,再行打结。组织内结扎线头所留长度一般为1mm左右,但对较大的血管及大块肌肉束等粗线结扎,为防止滑脱可增加到3~4mm。 22、 C 打结的方法有单手打结、双手打结和持针钳打结3种,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以单手打结和持针钳打结最为常用,前者在结扎和一般缝合时使用,后者则多用于口腔内及深部缝合,在缝线过短和缝扎时也常应用。口腔内打结应打三重结,以防松脱。单手打结最好练就左、右手均能打结。 23、 C 根据结的形态,临床上可分为单结、方结、三重结或多重结、外科结、假结和滑结等。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的打结与其他外科手术打结一样,要求打方结、外科结,防止打滑结,以保证质量,避免返工重打和术后脱结出血。 24、 B 打结是重要的手术基本功,是最基本的技术操作之一,主要用于结扎血管和缝合。 25、 E 皮肤、黏膜的缝合,为拆线时牵引方便,应至少余留5mm以上。 26、 B 组织内结扎线头所留长度一般为1mm左右,但对较大的血管及大块肌肉束等粗线结扎,为防止滑脱可增加到3~4mm。 27、 D 入院病史记录:是指患者入院后,由经治医师通过问诊、查体、辅助检查获得有关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归纳分析书写而成的记录。可分为一般入院记录、再次或多次入院记录、24小时内入出院记录、24小时内入院死亡记录等。 28、 B 持镊应在上1/3处,并勿使镊碰及非换药区,应掌握并使用双手持镊,保持一“脏”一“净”,即一镊接触创面,一镊接触药碗和消毒敷料。 29、 A 换药时持镊应在上1/3处,并勿使镊碰及非换药区,应掌握并使用双手持镊,保持一“脏”一“净”,即一镊接触创面,一镊接触药碗和消毒敷料。 30、 C 换药的动作要准确、轻巧、细致,切忌粗暴。应用棉球清洁暴露创面时是“蘸”而不是“揩”、“擦”的动作。 31、 E 临床上一般在更换或去除引流物、创口渗血较多或有大量分泌液溢出、疑有血肿形成或感染、敷料松脱或过紧、伤口剧痛以及需要观察创口或皮瓣等情况时才进行换药。 32、 A 多个患者换药,应遵循先无菌创口,后污染创口,再感染创口的顺序,并每换一人后必须重新洗手,以防交叉感染。 33、 C 临床上一般在更换或去除引流物、创口渗血较多或有大量分泌液溢出、疑有血肿形成或感染、敷料松脱或过紧、伤口剧痛以及需要观察创口或皮瓣等情况时才进行换药。 34、 A 缝合的创口,一般在7~10天内全部愈合者,称为初期或一期愈合。未经缝合的创口,其愈合往往经过肉芽组织增生,再为周围上皮爬行覆盖的过程,在临床上称为二期或延期愈合(拔牙创口的愈合即属此类),这种创口愈合后结缔组织多,在软组织部位,形成明显的瘢痕。 35、 C 用电刀手术缝合后的切口,早期炎性反应更为明显,切口在第7天出现组织学上的初步愈合,而激光刀手术缝合后的切口创缘,早期主要表现为凝固性坏死,切口在术后第10天才有组织学上的愈合。缝合的创口,一般在7~10天内全部愈合者,称为初期或一期愈合。未经缝合的创口,其愈合往往经过肉芽组织增生,再为周围上皮爬行覆盖的过程,在临床上称为二期或延期愈合(拔牙创口的愈合即属此类)。这种创口愈合后结缔组织多,在软组织部位,形成明显的瘢痕。 36、 E 全厚皮片几乎能完全抑制创口收缩,而在断层皮肤移植中,创口收缩的程度与皮片厚度成反比。 37、 A 一般这种结缔组织的成熟视不同部位和张力大小,6~10天即达到临床创口的初期愈合。 38、 B 用普通手术刀手术后的创口,在其两缘的缝隙间首先出现炎症反应,充以血液和含有纤维蛋白原的渗出液,并迅速凝集成块。 39、 D 创口愈合一般经历局部炎症反应、细胞增殖、结缔组织形成、伤口收缩和伤口改建等过程。 40、 B 碘酊杀菌力强,但刺激性大,故在不同部位使用浓度不同:消毒颌面颈部为2%,口腔内为1%,头皮部为3%。使用后应予脱碘,碘过敏者禁用。 41、 D 肿瘤手术多采用电刀,也可用光刀。使用电刀或光刀切开时,皮肤层仍宜先用钢刀切开,以减少愈合后形成明显瘢痕。深层组织以及黏膜可直接用电刀或光刀切割。使用电刀时,刀尖移动速度宜稍慢,否则达不到止血效果。面部整复手术一般使用钢刀而不使用电刀或光刀切割组织。手术中如更换刀片,一般采用持针器夹持刀片完成更换。注意夹持不可放松,用力不可过猛。 42、 C 常用的下颌下切口,宜在下颌骨下缘下1.5cm左右,如此可避免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该支在下颌骨下缘0.3~1.4cm处斜行向上)。 43、 A 颞浅动脉在耳屏前区可摸到搏动,因此颞部外伤时可以在耳屏前区压迫止血。 44、 B 结扎止血是临床上止血效果最明显、最可靠的方法。 45、 D 切口两侧进出针间距大于皮下间距,易造成皮肤创缘内卷;相反,进出针间距小于皮下间距则皮肤创缘呈现过度外翻。 46、 D 缝合面颈部皮肤进针时,针尖与皮肤垂直,并使皮肤切口两侧进针间距等于或略小于皮下间距才可达到满意效果。 47、 C 正常人每日唾液总量为~1ml。 48、 A 定量检查:正常人每日唾液总量为~1ml,其中90%为腮腺和下颌下腺所分泌,而舌下腺仅占3%~5%,小涎腺则分泌更少,故涎腺分泌功能的定量检查,是根据在相同程度刺激的条件下(临床上常用2%枸橼酸或1%柠檬酸),腮腺和下颌下腺的涎液分泌多少来协助某些涎腺疾病的诊断。 49、 B 有两种方法可检查髁状突动度的情况:以双手示指或中指分别置于两侧耳屏前(髁状突外侧),患者作张闭口运动时,感触髁状突之动度;或将两手小指伸入外耳道内,向前方触诊,以了解髁状突之活动及冲击感,协助关节疾病的诊断。此外,还应检查颏部中点是否居中,颜面下1/3部分有无明显增长或缩短。 50、 A 检查颌面、颈部淋巴结,对口腔颌面部炎症及肿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检查时患者取坐位,检查者应站在其右方(前或后),患者头稍低,略偏向检查侧,以使皮肤、肌肉松弛便于触诊。检查者手指紧贴检查部位,按一定顺序,由浅入深,滑动触诊。一般的顺序为:枕部、耳后、耳前、腮腺、颊、颌下、颏下;顺胸锁乳突肌前后缘、颈前后三角、直至锁骨上凹,仔细检查颈深、浅淋巴结,颈部淋巴结的所在部位和引流方向。触诊检查淋巴结时应注意肿大淋巴结所在的部位、大小、数目、硬度、活动度、有无压痛或波动感及与皮肤或基底部有无粘连等情况。 51、 E 触诊检查淋巴结时应注意肿大淋巴结所在的部位、大小、数目、硬度、活动度、有无压痛或波动感及与皮肤或基底部有无粘连等情况。 52、 A 检查者手指紧贴检查部位,按一定顺序,由浅入深,滑动触诊。一般的顺序为:枕部、耳后、耳前、腮腺、颊、颌下、颏下;顺胸锁乳突肌前后缘、颈前后三角、直至锁骨上凹,仔细检查颈深、浅淋巴结,颈部淋巴结的所在部位和引流方向。 53、 A 淋巴结检查:检查颌面、颈部淋巴结,对口腔颌面部炎症及肿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检查时患者取坐位,检查者应站在其右方(前或后),患者头稍低,略偏向检查侧,以使皮肤、肌肉松弛便于触诊。 54、 D 颞颌关节检查包括:外形与关节动度检查、咀嚼肌检查、下颌运动检查、(牙合)关系检查。 55、 B 分泌功能检查-定性检查:给患者以酸性物质(临床上常以2%枸橼酸、维生素C和1%柠檬酸等置于舌背或舌缘),使腺体分泌反射性增加;根据腺体本身变化和分泌情况,判断腺体的分泌功能和导管的通畅程度。 56、 E 正常人每日唾液总量为~1ml,其中90%为腮腺和下颌下腺所分泌,而舌下腺仅占3%~5%,小涎腺则分泌更少。 57、 E 颌下腺肿块在口内、外触诊都有感觉,颌下淋巴结在口内不容易触诊出来。需行口内外双合诊检查。 58、 B 以示、中、无名指三指提拉式扪诊为宜适用于唇颊部检查;双手双合诊适用于口底,下颌下检查;双指合诊适用于唇,颊,舌部检查;以拇指、示指挤触适用于唇舌部检查。 59、 C 四头带应用技术可用于包扎鼻部创口,将四头带之中份置于鼻部(覆盖敷料,并于鼻孔处剪洞以利呼吸),后方两头自左右分别至枕下打结,另两头亦自左右反折向上至头顶打结。 60、 A 在颌面部最常使用卷带,有时也可用三角巾或毛巾等代替。某些颌骨的中、小型手术之后,为止血和减轻水肿,常用四头带包扎或加压。四头带也用于鼻、颏部创口的包扎固定。石膏绷带用途很广,在颌面部常用于制作石膏帽,以利颌骨骨折的牵引复位、固定。上下颌骨骨折的固定,有时还加用弹性吊颌帽。 61、 E 对于切开引流的创口,第一次包扎应加以适当压力,以利止血,以后换药包扎时,应注意引流通畅,而不宜过紧。 62、 D 腮腺区创口的包扎,应施以一定压力,并应富于弹性,以免发生涎瘘。 63、 B 绷带包扎的基本原则:包扎绷带应力求严密、稳定、美观、清洁。压力均匀,并应富有弹性。松紧适度,利于引流。注意消灭无效腔,防止出血。经常检查,发现绷带松动、脱落时,应及时予以加固或更换。如有脓血外溢或渗出,应酌情加厚或更换。 64、 E 绷带包扎的作用:①保护术区和创口,防止继发感染,避免再度受损。②止血并防止或减轻水肿。③防止或减轻骨折错位。④保湿、止血。⑤固定敷料。 65、 E 绷带包扎的作用:①保护术区和创口,防止继发感染,避免再度受损。②止血并防止或减轻水肿。③防止或减轻骨折错位。④保温、止血。⑤固定敷料。 66、 C 四头带应用技术:四头带亦称四尾带,其制作方法简便,临床上常用一段绷带,将其两端剪开一定长度,形成四个带头即可。带的长度一般为70cm左右,剪开的长度视需要而定。 67、 C 交叉十字绷带(亦称环绕法):交叉十字绷带亦称环绕法,被广泛用于颌面部(例如耳前区、耳后区、腮腺区、下颌下区、颏下区)和上颈部术后和损伤的包扎固定。 68、 B 绷带的应用最为广泛和简便,可适用于各种部位创口的包扎,颌面部常用宽8~10cm、长5m左右的绷带。 69、 C 交叉十字绷带(亦称环绕法):交叉十字绷带亦称环绕法,被广泛用于颌面部(例如耳前区、耳后区、腮腺区、下颌下区、颏下区)和上颈部术后和损伤的包扎固定。缠绕时应注意不要压迫耳根及影响呼吸。 70、 C 皮样囊肿穿刺检查可抽出乳白色豆渣样分泌物,有时大体标本可见毛发。 71、 B 穿刺检查:通过穿刺抽吸肿块内容物,了解内容物的颜色、透明度、黏稠度等性质,可以进一步协助诊断,例如:静脉畸形可有血液抽出;舌下腺囊肿有蛋清样黏液抽出;脓肿可以抽出脓液。必要时抽出物还应送病理或涂片检查,以进一步确定其性质。 72、 A 穿刺检查:通过穿刺抽吸肿块内容物,了解内容物的颜色、透明度、黏稠度等性质,可以进一步协助诊断,例如:静脉畸形可有血液抽出;舌下腺囊肿有蛋清样黏液抽出;脓肿可以抽出脓液。必要时抽出物还应送病理或涂片检查,以进一步确定其性质。 73、 B 穿刺应在严格消毒的条件下进行,选用适宜的针头。临床上脓肿穿刺多选用8号或9号粗针,血管性病变选用7号针。对唾液腺肿瘤和某些深部肿瘤用6号针头行穿刺细胞学检查,或称“细针吸取活检”,而粗针吸取活检,除非特殊需要,多不提倡,以免造成瘤细胞种植。此外,穿刺检查还应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要注意进针的深度和方向,以免损伤重要的组织结构。临床上如怀疑是颈动脉体瘤或动脉瘤,则禁忌穿刺。怀疑是结核性病变时,进针时要注意避免因穿刺形成经久不愈的窦道。 74、 A 穿刺检查:通过穿刺抽吸肿块内容物,了解内容物的颜色、透明度、黏稠度等性质,可以进一步协助诊断,例如:静脉畸形可有血液抽出;舌下腺囊肿有蛋清样黏液抽出;脓肿可以抽出脓液。必要时抽出物还应送病理或涂片检查,以进一步确定其性质。 75、 E 感染创口的处理:①感染创口一般不应立即作初期缝合,应在感染被控制或进行手术清除病灶后考虑缝合。缝合时不宜过紧,组织不应太少,并常规放置引流物。引流物的去除应视有无脓性渗出而定,一般应在无脓液排出48小时后去除。②感染创口应覆盖敷料,并定时检视和换药,脓液多者可每天2次。③对肉芽组织创面及有大量脓性分泌物的创口,应予以湿敷。④有脓腔存在的创口,应保持引流通畅,并以各种消毒及抗生素溶液冲洗脓腔(药物选择原则与局部湿敷使用药物相同)。⑤感染创口经处理后缝合者(例如颌骨骨髓炎术后),由于组织炎性浸润变性,容易发生创口裂开,故不宜过早拆线,一般应在1周后。⑥感染创口在愈合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全身或局部应用抗生素,并加强营养支持和维生素摄入,促使创口早期愈合。 76、 C 面部严密缝合的创口可早期暴露,并及时以3%过氧化氢和4%硼酸及95%酒精混合液清除渗出物,切忌渗出物凝聚、结痂、成块,造成感染或影响创口愈合。面部的无菌创口一般可早期拆线,张力过大或有手术特殊要求者除外。由于面部血液循环丰富,生长力强,可在术后5天开始拆线;颈部缝线可在术后7天左右拆除;光刀手术的创口,拆线时间应推迟至术后14天。 77、 B 面部的无菌创口一般可早期拆线,张力过大或有手术特殊要求者除外。由于面部血液循环丰富,生长力强,可在术后5天开始拆线;颈部缝线可在术后7天左右拆除;光刀手术的创口,拆线时间应推迟至术后14天。 78、 D 面部的无菌创口一般可早期拆线,张力过大或有手术特殊要求者除外。由于面部血液循环丰富,生长力强,可在术后5天开始拆线;颈部缝线可在术后7天左右拆除;光刀手术的创口,拆线时间应推迟至术后14天。 79、 A 污染创口:指在非无菌条件下发生的创口,如在与口腔、鼻腔相通或口腔内手术的创口;由各种损伤引起的创口,如受伤时间短,细菌未侵入深层组织引起化脓性炎症,也多属污染创口。 80、 A 创口分类:无菌创口、污染创口、感染创口。 81、 A 无菌创口不论有无组织缺损,均应争取作组织整齐与严密的缝合;有组织缺损者可采取皮瓣转移和植皮的方法解决。对术后有可能发生感染的,疑有污染或术后渗血较多的创口,应放置24~48小时的引流物,如无效腔过大或渗出较多,应延长引流时间至72小时以上(有时需要更换一次引流物)。 二、A2 1、 C 片状引流在口腔临床中经常采用,适用于脓腔较小、位置表浅的开放式引流。负压引流一般适用于闭式引流,也就是脓腔不是开放的,一般在颌面部大手术如颈清后使用。管状引流一般适用于创口大的开放式引流,本题中为贯通式、创口大,所以适用。细纱条适用于创口小的开放式引流。碘仿纱条引流适用于重度感染的稍大开放式脓腔的引流。 2、 D 缝合撕裂牙龈,可使微小血管腔闭塞,从而达到止血效果。 3、 D 舌体是血液循环十分丰富的器官,裂伤后出血明显而且容易致口底肿胀或血肿造成上呼吸道梗阻,因此最佳处理是创口缝合止血,其余方法如注射止血针、用纱布块填塞止血、指压患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结扎术均不是最有效方法。 4、 E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的缝合技术中,处理创缘两侧薄厚不均的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薄侧多缝组织,而厚侧少缝组织。 5、 C 定性检查:给患者以酸性物质(临床上常以2%枸橼酸、维生素C和1%柠檬酸等置于舌背或舌缘),使腺体分泌反射性增加;根据腺体本身变化和分泌情况,判断腺体的分泌功能和导管的通畅程度。如酸刺激后导管口有大量唾液流出,说明分泌功能正常,导管也无阻塞;如导管口唾液流出量少或无唾液流出,同时腺体迅速肿大,患者述腺体胀痛,说明分泌功能存在,但有导管阻塞;如既无唾液流出,也无腺体变化和胀痛症状,说明分泌功能可能已经丧失。 6、 B 定性检查:给患者以酸性物质(临床上常以2%枸橼酸、维生素C和1%柠檬酸等置于舌背或舌缘),使腺体分泌反射性增加;根据腺体本身变化和分泌情况,判断腺体的分泌功能和导管的通畅程度。如酸刺激后导管口有大量唾液流出,说明分泌功能正常,导管也无阻塞;如导管口唾液流出量少或无唾液流出,同时腺体迅速肿大,患者述腺体胀痛,说明分泌功能存在,但有导管阻塞;如既无唾液流出,也无腺体变化和胀痛症状,说明分泌功能可能已经丧失。 7、 B 双指合诊适用于唇、颊、舌部检查。双手合诊适用于口底、下颌下的检查,按“由后向前”的顺序。腮腺和下颌下腺及其导管主要是采用扪诊检查。腮腺的扪诊一般以食、中、无名指三指平触为宜。 8、 D 交叉十字绷带,适用于颌面和上颈部术后和损伤的创口包扎。包括双侧面部耳前区、耳后区、腮腺区、颌下区及颏下区伤口包扎。该方法固定范围广,加压可靠、牢固,不易滑脱。 赞赏 长按北京中科医院爆光中医治疗白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