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孩子脸,一天变三变」,说的就是春天的天气,变化无常,尤其是初春,早晨还寒冷如冬,中午就暖和得可以穿单衣了,时而来一阵寒风,一会可能又滴滴答答的下起雨来,如果这时候不懂「春捂」,是很容易生病的。

「春捂」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经验,百岁药王孙思邈也说:「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因为经过一冬的养精蓄锐,开春后毛孔从封闭状态开始舒张,阳气也从五脏六腑向体表发散,若这时候被寒风吹到或被湿冷的雨水淋湿,风寒或寒湿长驱而入,会引起发烧怕冷、头痛身痛、鼻塞喷嚏、咳嗽咽痛、关节疼痛等。而且刚刚升发的阳气也会被扼杀,对一整年的健康影响很大。

所以早春不要着急脱去保暖衣物,适当的捂一捂,既是顺应阳气生发的需要,也是为了预防疾病。

那到底怎么「捂」,还真是有技巧的:

春天究竟为何要“捂”?

无论季节如何变化,人的体温基本恒定在37℃左右,人们调节体温一是靠自身调节,如中枢调节、皮肤血管调节、排汗等,另一个就是靠增减衣物。

经历了一个冬季的暖衣保护,人体自身调节机制已适应了当前的动态平衡,此时如过早脱去冬衣,将人体暴露在稍暖却并不稳定的气候下,体温调节机制来不及建立新的平衡,极易造成寒热失调,使免疫力及抵抗力下降,进而受到疾病侵袭。

不“捂”疾病找上门

1

寒气侵袭,感染疾病

初春时节如未能合理增减衣物,造成寒气侵袭,易感染疾病。

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外周血管病、脑卒中及心衰等较为危急,因受寒冷侵袭,机体产生应激反应。

寒冷时血管收缩,血管阻力加大,血压升高,导致此类疾病的发病率将大大提高,且发病后病情较为严重,后期病程迁延,愈后不佳。

2

内分泌失调,免疫异常

寒冷可引起内分泌机能失调,导致免疫反应异常。

体表温度的降低会导致鼻黏膜中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小,免疫细胞数量下降,继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由鼻腔进入的病毒感染细胞的概率就会提高,可诱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

3

关节疼痛加重

对于患有骨关节炎的患者,寒气侵袭可致关节疼痛加重。

因为天气寒冷时人体血管、肌肉适应性收缩,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小,关节间隙变窄,用于润滑的关节液也有所阻滞或减少,影响关节活动,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怎么“捂”不得病?

不忙减衣

气温回升并稳定在15摄氏度之前,都不能盲目减衣。

尤其是老人、儿童、产妇,以及患有心肺等慢性病的患者,不要过早地脱掉棉毛衣服,以防风寒侵入而致病。

下厚上薄

对于春捂的重点,我国唐代药王孙思邈主张“下厚上薄”。

这是因为,人的阳气根于肾,全身阳气都要从这里散布出来,而肾经起于脚底的涌泉穴,因此,裤子、袜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点、暖和点,不要换得太快,脱得太早。

积极防护

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的人,一遇到气温突变,或花絮拂面、粉尘飞扬,旧疾就会复发。

患呼吸道疾病的人,出门要戴口罩,少到公共场合去;患关节疼痛的人,要保护好自己的关节;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更不可忽视“倒春寒”的影响,牢记“避风如避箭”这句话。

吃姜泡脚

除了通过“捂”来被动地减少能量的损耗,我们还可以主动地升发阳气。

当天气变冷时,吃上几片生姜,不但通阳散寒预防感冒,还能暖胃温脾促进食欲。

睡前泡泡脚,不但能消除一天的疲劳,放松身体,还能促进血液循环,给身体补充能量。泡脚时,水至少应没过脚踝,温度保持在38—40摄氏度,每次15—20分钟。

还可提前煎煮些具有活血温经作用的中药,如当归、红花,加到泡脚水里,效果更好。患静脉曲张或有外伤的人,水不可太深;糖尿病患者泡脚一定要用手背或手腕试一下水温,以免烫伤。

春捂不过度

春捂固然重要,可是捂得太过又会捂出火来。春天蓄积了一个冬天的阳气,要往外发散,如果捂得太严实,就会导致鼻腔、牙龈、肠道、呼吸道上火。所以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和温度变化来定,到底要捂到什么时候:

首先看温度。如果温度高于15℃,就可以适当脱掉一些衣服,但如果温度低于15℃,还是先让厚衣服多陪伴几天吧。如果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1~2周,就可以解除「春捂」。

其次看昼夜温差。如果昼夜温差超过7~10℃,保暖还是很有必要的。

最后看体质。一般来说,天气的回暖至少需要10~15天,体热的人如果「捂」了后身体容易出汗,就可以少捂几天;老人和一些体质偏寒的人,「捂」着没有身体冒汗、咽喉发干,可以多捂几天。

春捂是一种养生之道,把养生融入到生活中,你的身体会越来越健康。

?想知道了解更多血管瘤科普小知识就赶快







































白癜风是什么样的
北京中科医院曝光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cme.com/mbyxg/882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