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①Terra牙列指数(口解75):是采用牙列宽度与牙列长度比值来描述上、下牙列大小关系的一种方法,即牙列指数=牙列宽度/牙列长度×%②Osseomtegration骨结合(口外):种植体-骨界面的正常愈合即骨结合。即光镜下骨组织与埋植在活骨的种植体直接接触,其间不存在骨以外的组织如结缔组织等组织,形成了功能和结构上的直接联系。③Sialolithiasis涎石病(口外):即唾液腺结石病,是腺体或导管内发生钙化性团块而引起的一系列病变。85%左右发生于下颌下腺,其次是腮腺,偶见于上唇及颊部的小唾液腺,舌下腺很少见。④Attachmentloss附着丧失(牙周):当有牙周袋形成时,探诊深度超过3mm,而且袋底位于釉牙骨质界根方,即发生了附着丧失。附着丧失是牙周支持组织破坏的结果,结合上皮与牙面的附着关系被破坏,代表了牙周支持组织破坏的程度。⑤前伸髁导斜度(修复):髁道与眶耳平面的夹角称髁道斜度。人体上的前伸髁道斜度转移到合架上,叫前伸髁导斜度。⑥功能性印模(修复):此种印模是在一定压力状态下取得的印模,也称选择性压力印模。适用于基牙和黏膜混合支持式义齿,特别是牙列缺失类型为kennedy第一类和第二类的义齿修复。简答1,牙周牙髓联合病变防治原则(牙周)①应尽量找出原发病变,彻底消除感染源。同时积极地治疗牙周、牙髓两方面的病变。②由牙髓根尖病变引起牙周病变的患牙应尽早进行根管治疗。病程短者,单纯进行根管治疗后,才周病变即可完全愈合。若病程长久,牙周袋已存在多时,则应在根管治疗开始后,同时或尽快开始常规的牙周治疗,消除袋内的感染,促使牙周组织愈合。应强调对此种患牙的牙髓治疗务求彻底消除感染源,并严密封闭根管系统,做完善的根管充填。③对一些病程长且反复急性发作、袋很深、根分叉区受累的患牙,或虽经彻底的牙周治疗仍效果不佳者,应采用多种手段检测牙髓的活力,以确定是否须进行牙髓治疗。④逆行性牙髓炎的患牙能否保留,主要取决于该牙牙周病变的程度和牙周治疗的预后。如果牙周袋能消除或变浅,病变能得到控制,则可先作牙髓治疗,同时开始牙周炎的一系列治疗。如果多根牙只有一个牙根有深牙周袋引起的牙髓炎,且患牙不太松动,则可在根管治疗和牙周炎症控制后,将患根截除,保留患牙。如牙周病变已十分严重,不易彻底控制炎症,或患牙过于松动,则可直接拔牙止痛。⑤总之,应尽量查清病源,以确定治疗的主次。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死髓牙先做根管治疗,配合牙周治疗;活髓牙则先做系统的牙周治疗和调合,若疗效不佳,再视情况行牙髓治疗2,白念口炎临表、分类、并指出病变类型(黏膜37)①急性假膜型(新生儿鹅口疮、雪口病):新生儿最多见,粘膜充血,有散在的色白如雪的柔软小斑点,不久相互融合为白色或蓝白色丝绒状斑片,斑片稍用力可擦掉,暴露红的粘膜糜烂面及轻度出血,患儿啼哭,烦躁不安。②急性红斑型(抗生素口炎):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后及HIV感染者,临床表现为粘膜上出现外形弥散的红斑,上皮萎缩,粘膜充血,舌背鲜红,舌乳头萎缩。③慢性红斑型(义齿性口炎):黏膜呈亮红色水肿,或有黄白色的条索状或斑点状假膜。④慢性增殖型:表层的假膜与上皮层附着紧密,不易脱落,易癌变。3,口腔颌面部感染肿胀切开引流指征(口外)①局部疼痛加重,并呈搏动性跳痛;炎性肿胀明显,皮肤表面紧张、发红、光亮;触诊时有明显压痛点、波动感,呈凹陷性水肿;或深部脓肿经穿刺有脓液抽出者。②口腔颌面部急性化脓性炎症,经抗生素控制感染无效,同时出现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者。③颌周蜂窝织炎(包括腐败坏死性),如炎症已累及多间隙,出现呼吸困难及吞咽困难者,可以早期切开减压,能迅速缓解呼吸困难及防止炎症继续扩散。④结核性淋巴结炎,经局部及全身抗结核治疗无效,皮肤发红已近自溃的寒性脓肿,必要时也可行切开引流术。4,咀嚼功能检查常用的方法分别有哪些,分别说明各项内容(修复15)①牙合力检查:能反映牙在咬合时所发挥的力量,检测时利用颌力检测的仪器测量个别牙的咬合力。②咀嚼效能的检测:咀嚼效能是在一定时间内将一定量食物嚼碎的程度,其大小直接反映了咀嚼能力的大小。③下颌运动轨迹检查:反映了颌、颞下颌关节、咀嚼肌三者的动态功能关系。④肌电图检查:可分析下颌运动时各肌的功能状态及协调作用情况。5,替牙间隙及意义(正畸28)①替牙间隙是乳尖牙及第一、二乳磨牙的牙冠宽度总和,大于替换后的恒尖牙和第一、二前磨牙宽度总和,这个差称为替牙间隙。即替牙间隙=(Ⅲ+Ⅳ+Ⅴ)-(3+4+5)。②意义:由于替牙间隙的存在,当乳磨牙脱落后,则上下第一恒磨牙均向近中移动。但上下的差数不同。下颌第一恒磨牙向近中移动较上颌为多,使在乳磨牙的终末平面为垂直型的,也能够建立恒磨牙的中性关系。6,简述x线投影测量,分析主要组成(正畸76页)①X线头影测量,主要是测量X线头颅定位照相所得的影像,对牙颌、颅面各标志点描绘出一定的线角进行测量分析,从而了解牙颌、颅面软硬组织的结构。②X线头影测量主要包括头颅正位片和头颅侧位片的测量,测量项目既有硬组织又有软组织其中,头颅侧位片的硬组织测量最为常用。论述1,前牙颌型对功能的影响(口解81)①前牙对刃颌,对切割功能及面形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会导致牙齿咀嚼功能降低,大多数对刃颌的后磨牙不能正常咬合,更不能行使正常的咀嚼功能②前牙深覆合的危害是对颞下颌关节的损伤,发生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时常在张口和咀嚼时关节周围发生疼痛,其他部位如头痛、耳内痛,开闭口时关节发生杂音及弹响。会影响牙周组织的健康,有可能引发龋齿或是牙周的炎症。会影响发音甚至降低咀嚼功能。③前牙深覆盖,常造成局部组织损伤,而且患者常伴有口呼吸,严重下颌后缩能影响正常呼吸。④前牙反颌:降低咀嚼效率,基本没有切割功能;对面型、发音等口腔功能都有较大影响。⑤前牙开合:切割功能完全丧失,对面型和发音的影响也较大。2,修复下颌第一磨牙需要考虑哪些解剖因素(口解42)①颊面:似梯形,牙合缘长于颈缘,近远中径大于颌颈径,近中缘直,远中缘突。外形高点在颊颈1/3处。②舌面:似梯形、小于颊面且稍圆突。牙合缘可见近中舌尖和远中舌尖,舌沟从二牙尖之间通过,舌轴嵴不明显。外形高点在舌中1/3处。③邻面:呈四边形,牙冠向舌侧倾斜,颊尖较舌尖低。远中面小于近中面。近中颊合角及远中舌合角较锐,近远中接触区均靠近合1/3偏颊侧。④合面:外形似长方形,形态复杂,近远中径大于颊舌径。a边缘嵴:颊边长于舌边,近中边缘嵴较长且直,远中边短且突。b牙尖:可见有5个牙尖。颊侧尖短而圆,舌侧尖长而尖,远中尖最小,位于颊面与远中交界的部位。c三角嵴:有5条三角嵴伸向颌面中央,远中颊尖三角嵴最长,远中尖三角嵴最短。d窝、点隙:中央窝和近中窝,中央点隙和近中点隙。e沟:共有5条发育沟。颊沟由中央点隙伸向颊侧,经近中颊尖与远中颊尖之间至颊面;舌沟由中央点隙经二舌尖之间至舌面;近中沟由中央点隙伸向近中,止于近中牙合缘嵴至内;远中沟由中央点隙伸向远中,止于远中牙合缘嵴之内;远中颊尖与远中尖之间有一条远中颊沟3,牙脱位临表、治疗原则及再植愈合方式(牙体牙髓)①临床表现:根据外力的方向,可有牙脱出、向根尖方向嵌入或唇(舌)向移位等情况。牙部分脱位常有疼痛、松动和移位等表现,同时因患牙伸长而出现咬合障碍。牙向深部嵌入者,则临床牙冠变短,其牙合面或切端低于正常。牙完全脱位者,则可见牙完全离体或仅有少许软组织相连,牙槽窝内完全空虚。牙脱位不论是部分还是完全性者,均可伴有牙龈撕裂和牙槽突骨折。②牙脱位并发症:a牙髓坏死,b牙髓腔变窄或消失,c牙根外吸收,d边缘性牙槽突吸收;③牙脱位治疗:保存患牙是治疗牙脱位的原则。a部分脱位:局麻下复位,结扎固定4周,术后3、6和12个月进行复查,牙髓坏死及时根管治疗。b嵌入性脱位:复位后2周做根管治疗术。对年轻恒牙,对症处理,继续观察,任其自然萌出c完全脱位:立即行牙再植术。在0.5小时内再植,90%可避免牙根吸收。如果已污染,就地用生理盐水或自来水冲洗,放入原位;如果不能即刻复位,将患牙置于患者的舌下或口腔前庭处,也可放在盛有牛奶、生理盐水或自来水的杯子内,医院就诊。④牙再植后的愈合方式:牙周膜愈合、骨性粘连、炎症性吸收。4,修复治疗是牙周治疗程序的第三阶段。试述全冠修复治疗与牙周健康的关系(牙周病学,修复27页,页)①牙周病的修复治疗是牙周病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修复治疗的方法来改善牙列中患牙的松动、移位和牙周创伤,以及咀嚼无力等症状,维持牙周综合治疗的远期疗效。②牙周病修复治疗的方法有调殆、正畸矫治、夹板固定等。其目的是:调整咬合,消除因咬合引起的牙周组织创伤,分散咬合力,减轻牙周支持组织的负担;固定因牙周炎引起的松动牙,将给力重新分配,控制病理性松动和移位,使牙周组织获得生理性休息,为牙周组织愈合创造条件;提高明嚼效能,以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从而改善全身健康状况。5,一名交通事故的口腔颌面创伤的患者,伤后立即急诊入院,应做哪些检查及处理(口外第七章)①问诊:受伤时的外力,患者受创后的情况,特别是有无昏迷史、出血情况、是否经过初步处理等。②全身检查:检查患者T、P、R、BP,要注意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确定是否存在窒息、严重出血、休克、颅脑损伤和重要脏器损伤,如发现有上述急症,应及时根据具体情况给与相应处理措施,待这些急症解除后才能继续处理口腔颌面部损伤。③专科检查:采用望、触、扪诊等方法检查患者是否存在软组织损伤(皮肤、黏膜、腺体等);有无牙齿损伤;是否存在颌面部骨折;④必要的辅助检查,如X线检查、CT检查等;初步判断有无颅脑损伤,脏器损伤。⑤如仅为软组织损伤则进行清创缝合术;如发生骨折则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进行骨折的相应治疗;根据创伤情况进行全身治疗,如抗菌药物应用、对症治疗和营养支持治疗;应注意,治疗方案应按照治疗的进展予以必要的调整,不可机械按照预定方案执行。6,可摘局部义齿固位力的调节可以使义齿符合生理需求和功能需要,避免因过大而导致摘戴困难和固位力过小而导致义齿容易脱位。请写出相应的具体措施(修复)①增减直接固位体的数目:固位力的大小与固位体的数目成正比。但固位力不是越大越好,在正常情况下,2~4个固位体即足以达到固位要求。②选择和修整基牙的固位形:基牙牙冠应有一定倒凹,以利于卡环固位臂的进入和形成弹性卡抱固位作用。若基牙的倒凹深度过浅或过深,倒凹的坡度过小或过大,都不利于义齿的固位。遇此情况可以磨改基牙或调节就位道使之达到要求。一般倒凹的深度应小于1mm,倒凹的坡度应大于20°。③调整基牙间的分散程度:基牙越分散,各固位体间的相互制约作用越强,所以合理选择基牙位置,使各固位体合理的分散,也可达到增大固位作用的目的。④调整就位道:改变义齿就位道的方向,从而改变基牙倒凹的深度、坡度与制锁角的大小,即可达到增减义齿固位作用的目的。确定共同就位道的方法主要有:平均倒凹法,调节倒凹法。⑤调节卡环臂进入倒凹区的深度和部位:当基牙倒凹深度太大而又不能通过磨改等方法减小时,可将卡环臂设置在倒凹深度适宜的位置上,不一定进入最深部位。⑥选用刚度及弹性限度较大的固位体材料:刚度和弹性限度越大的材料,固位体的固位作用越强。但也不宜过大,否则将损伤基牙。⑦选用不同制作方法的卡环:根据固位设计需要,选用铸造卡环或锻丝卡环。⑧利用制锁作用来增强固位效果:当脱位道方向与就位道方向不一致时,通过制锁作用可以得到很大的固位力,尤其适用于缺牙少、基牙颊侧倒凹小或因美观要求不愿设置唇侧卡环的病例。⑨充分利用吸附力、表面张力和大气压力来协同固位:当缺牙多、基托面积较大时,可摘局部义齿更应重视利用这些固位力以增强固位。以后我们整理的真题答案就是上文那样的,工作之余,纯手工逐字逐句核对课本整理,题目后面标的有页码,答案仅供参考,需要帮忙整理其他真题答案的,欢迎留言或私聊。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cme.com/mbyxg/1256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