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2月5日发布了《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再次明确,医疗卫生机构要强化首诊(问)负责制,对诊疗服务中发现的感染者和病人,做好接诊、转诊和相关处置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者拒绝诊治。而因最近HIV医源性感染和乙肝感染暴发事件,医院感染和医疗安全的问题再次引起重视,若医务人员发生HIV职业暴露,应怎样处理?

作者:周培茹刘晓松

医院口腔黏膜科

1遇到可疑HIV感染者如何处理?

口腔科医师在临床中遇到可疑HIV感染患者,应首先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患者血液中的HIV抗体进行初步筛查,初筛阳性者再经蛋白印迹试验对HIV抗体加以确证,阳性者方可诊断为HIV感染。由于HIV感染与梅毒等性传播疾病合并感染的概率较高,因而在检测HIV感染的同时需要完善梅毒等其他性传播疾病的相关检查。

HIV感染属于乙类传染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艾滋病患者、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患者时,城镇须于6小时内,农村须于1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2艾滋病如何治疗?

尽管目前AIDS仍然无法彻底治愈,但其已经从一种致死性疾病转变为一种可控制的慢性疾病。对AIDS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早期、规范、联合抗病毒治疗;②注意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③针对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进行治疗;④对症及支持治疗。作为医学工作者需要给予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更多的理解和人文关怀,对其本人及家属、性伴进行HIV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避免疾病更广泛地传播。

3口腔科医师在诊疗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医师在工作过程中,被HIV污染的针头刺入皮肤而感染HIV的概率是0.3%。如果医师暴露的黏膜(眼结膜、口腔和鼻黏膜)接触了被HIV污染的体液,其感染HIV的概率是0.09%。

口腔科医师工作过程中以操作为主,是职业暴露的高危科室,被利器刺伤的概率较高,加之经常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唾液等可能含有HIV的体液,因此大大增加了HlV感染的风险。

口腔科诊疗操作过程中产生的飞沫、喷溅和气溶胶增加了HIV通过面部、眼睛、口腔黏膜和呼吸道黏膜感染的机会[1]。

除此之外,交叉感染也是HIV在口腔科医患之间传播的重要途径[2]。

为了医护人员及患者的安全,避免交叉感染,医师在诊疗中需严格遵守预防交叉感染的相关制度和规范,接诊前后需洗净双手,戴上新的手套;进行超声洁治、修复备牙、牙体治疗等可产生含血液、唾液的飞沫、喷溅和气溶胶的操作时,必须佩戴外科口罩、防护眼罩或面罩隔离[1];牙体牙髓科操作时应使用橡皮障,以尽量减少上述污染物的弥散。

4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怎样处理?

医护人员一旦在诊疗过程中发生HIV职业暴露,需立即报告并根据所在机构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迅速加以处理。如有伤口,应立即向远心端挤压伤口,经肥皂液和清水清洗后用75%乙醇或0.5%聚维酮碘溶液消毒。如果眼睛等黏膜部位被污染,需立即给予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还需评估是否需要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当暴露发生在72小时之内、被暴露者HIV抗体检测阴性、暴露源是明确的HIV携带者或者感染状态不明时需要给予预防性治疗。被暴露者必须在暴露后24时内接受预防性治疗,越早越好,最晚不迟于72小时[3]。

推荐口服拉替拉韦(raltegravir)mg、2次/日,联合特鲁瓦达(truvada)1片/日,连续治疗4周[3]。发生HIV暴露后应即刻、4周、8周、12周和6个月后监测HIV抗体[4]。

尽管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大大降低了AIDS的致死性风险,但是目前仍然没有将其彻底治愈的有效方案,因此,对HIV感染和AIDS的防控策略仍以阻断传播途径为主。

口腔科医师应及时了解HIV相关传播途径,临床操作过程中,将任何一名患者均视为具有潜在传染危险的对象进行隔离管理,将所有锐利物件(如针头、牙钻、刀具等)都视为已被患者血液、唾液等潜在感染性物质污染,严格按照诊疗规范和操作流程工作,避免暴露或交叉感染发生。

参考文献

[1]KohnWG,CollinsAS,ClevelandJL,etal.Guidelinesforinfectioncontrolindentalhealth-caresettings--.MMWRRe







































小儿白癜风怎样治疗
白癜风中医治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cme.com/mbyyy/796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