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jbk.39.net/yiyuanfengcai/lx_bjzkbdfyy/

柑橘这几年的发展,相信农业人都有目共睹,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量,均突破万亩(吨)大关,成功超越苹果,成为我国最大宗的水果。随着大量新树投产,柑橘产能迅速增长,供求矛盾关系日益严峻,在接近饱和的市场环境下,要想杀出重围,摆在柑橘种植着面前的路只有一条——提高柑橘品质。但是,柑橘丰产容易,品质提升可不简单,从3月开花到11月成熟,期间要经历多天的温、光变化,更有各种病、虫等牛马蛇神拦路。今天,我们要讲的柑橘溃疡病就是柑橘品质提升之路上的拦路虎之一。

相信绝大多数柑橘种植者对柑橘溃疡病都不陌生,甚至非常熟悉,“火山口”的病斑症状可以说早已深入人心。危害严重时造成树势衰弱,落叶、枯梢、落果,病害上果后严重影响果实外观品质。而且,柑橘溃疡病传播途径广、传染迅速、病菌生存能力强,目前仍无有效途径完全根治,因此也被世界上各大柑橘主产国列入检疫性病害名单。美国、巴西曾采取挖树销毁的做法企图彻底根除,在付出巨大经济代价后仍然收效甚微。可以说,柑橘溃疡病已成为柑橘上继黄龙病之后最让人头痛的病害,在沃柑、脐橙等感病品种上危害更加严重,与砂糖桔的红蜘蛛并列为阻碍柑橘产业发展的两大难题。

一、为何柑橘溃疡病难以根治?

柑橘溃疡病的发生已有多年历史,至今仍无有效途径根治,一旦感染后,便无法根除,生产上主要依靠化学药剂进行防治,然而,防治效果时好时坏。其原因在于溃疡病病原生存能力强、传播途径广、流行条件复杂、抗病品种少、有效药剂受限。

1.病原强悍

柑橘溃疡病最早起源于印度、爪洼及亚洲其他一些柑橘种植区,之后传播至除地中海国家以外的所有柑橘种植区,成为世界性病害,在我国的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浙江、福建等省都有发生。早期的柑橘溃疡病一直与疮痂病混淆,直到年才被区分为两种不同的病害,至年病原菌才被分离鉴定为致病性超强的细菌。这种细菌生命力顽强,繁殖快,数量多,代谢强,易突变,对胁迫的环境耐受力强,防控难度大。春季在杂草和稻草上能存活40-90天,在土壤中能存活近60天;秋季在结缕草、香根草及稻草上能存活-天,在土壤中存活近天,在夏橙根部能存活天;在冬季田间病落叶上的存活期为85-91天;在适宜的生态系统下,病菌在病株病斑内的存活时间更是长达一年以上,病株病斑内的病菌也是柑橘溃疡病发生最主要的侵染源。所以,要想根治柑橘溃疡病,除非谁能一次性杀灭柑橘病株体内、田间杂草、落叶和土壤中所有的病菌,并保证1年内无任何病菌侵入,毫无疑问,这是非常困难的。

2.传播途径太广

柑橘溃疡病病菌的生活周期如图所示:病菌在原有病叶、病枝或病果内潜伏,遇水从病部溢出,并通过风雨、人畜、昆虫等途径扩散传播至没有感染的部位,经气孔、伤口等通道侵入柑橘叶肉或果实表皮或嫩梢细胞间隙(大部分化学药剂是被植物吸收到细胞内而没法杀死定殖于细胞间隙的溃疡病菌),形成新的病斑,温湿条件合适时新病斑加速生长,病菌最终从病斑处溢出至寄主表面,开始新一轮的传播、侵染。柑橘溃疡病的近距离传播主要借助于风和雨水,而远距离传播则必须依赖人为活动。一般而言,一旦病斑形成,并具备一定的湿度条件,病菌就会从病斑中扩散出来,并借助雨水及风力传播至其它植株。由此可见,柑橘溃疡病的传播,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巨大,这无疑给防治工作带来了更大阻力。

3.流行条件复杂

柑橘溃疡病菌只要落在幼嫩组织上,就会从伤口、气孔和皮孔等处侵入组织,潜伏3-8天后,条件合适即可发病。温度和湿度是溃疡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温度在6-30℃范围内,病菌都可以在柑橘体内增殖,增殖和侵染的最佳温度为25-30℃,田间相对湿度达到80%以上有利于溃疡病流行,因此以高温多雨的夏梢发病率最高,秋梢和春梢发病率低一些。当然,在不同时期,这两大因素也有主次之分,例如春梢期,适逢梅雨季节,田间湿度基本上长期保持有利溃疡病发病的80%水平,此时,温度就成为影响春梢发病的主要因子,平均气温20℃持续10-15天,田间即开始发病,持续3天平均气温达到25℃,田间病情急增;而在夏梢期,温度长期适合发病,这时候湿度才是夏梢发病的主因,25-35℃时,至少要保湿4小时才能完全发病,保湿24小时发病最重,其原因在于病菌要侵入组织,需有组织表面停留20分钟以上的水膜,水膜停留时间越长,侵染几率越大。除了以上两大因素外,大风、害虫、品种、树龄及栽培管理措施也与溃疡病的流行有密切关系,出现暴风雨和大风之后更容易发病(伤口增多、病菌传播);幼年树和小苗比成年树和老龄树发病率高;柑橘潜叶蛾、凤蝶等食叶害虫爆发,造成伤口,溃疡病往往发生严重;偏施氮肥、品种间混栽、枝叶郁闭有利于发病;对夏梢控制不恰当,徒长枝显著增多,更易产生溃疡病。多种因素的联合作用和错综复杂关系,种植者往往难以控制,管理不当很容易就会给溃疡病菌带来可趁之机。

4.抗病品种尚未发现

多年的田间调查证明,不同柑橘品种对溃疡病的抗病性存在较大差异,甜橙类较重,酸橙、柚、枳和枳橙一般,宽皮柑橘和金桔则存在一定抗性。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大范围种植的热门品种如沃柑(有核、无核)、W默科特、茂谷柑、春见、红美人和爱媛系列等都是由橙、橘杂交而来,它们大多继承了橙类对溃疡病的感病性,因此引种、栽培是需格外注意无病毒苗的选购和对溃疡病的防治。就目前而言,在所有柑橘种质资源中尚未发现完全抗病的品种。而且随着脐橙、冰糖橙及其杂交种等高感病的优良品种的推广、扩种,溃疡病也在不断扩展、蔓延,因此,柑橘抗溃疡病品种的选育工作也是迫在眉睫。

5.有效药剂受限

截至目前,我国的柑橘溃疡病疫区仍然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可供选用化学药剂可分为三类:铜制剂(王铜、乙酸铜等)、农用抗生素(春雷霉素、中生菌素等)、其他药剂(氯溴异氰尿酸、机油乳剂等)。不同地区各类药剂对溃疡病的防治效果也有差异,相对而言,铜制剂杀菌效果显著,作用时间长,目前仍是国内外柑橘溃疡病防治的首选药剂。例如20%乙酸铜水分散粒剂-1倍液时防效可达80%以上,松酯酸铜、氢氧化铜、噻菌酮、王铜也是市场主流药剂。但由于对铜制剂的过度使用,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是造成溃疡病菌抗性增加,防治难度加大;二是铜离子进入土壤后,危及土壤和根际有益细菌群落,使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向真菌型发展,造成柑橘根腐病等真菌性病害日益严重;三是铜制剂的使用能够使柑橘新梢、嫩叶光亮,诱引红蜘蛛、锈壁虱取食,同时铜制剂还会刺激红蜘蛛产卵、孵化、增殖,导致红蜘蛛爆发为害。除此以外,铜制剂的安全性问题、混配性问题也至一定程度上制约溃疡病的有效防治。

二、该如何有效防控?

柑橘溃疡病在当下不能根除,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拿它没法儿呢?我们显然不必如此悲观。虽然目前的技术手段还不能将它彻底铲除,但是,在做好田间识别诊断、把握好防治时期、做到科学管理的基础上,结合各种防治措施,溃疡病是可以有效防控的。

2.1田间症状会识别

准确识别柑橘溃疡病田间症状表现是防治病害的前提。柑橘溃疡病为害叶片,初期在叶背面出现黄色油渍状小点,以后逐渐扩大成近圆形。病斑穿透叶片两面略突起,组织木栓化,粗糙,中央凹陷破裂呈灰褐色火山口状。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直径为3-5毫米,有时几个病斑联在一起,形成不规则形的大病斑,病叶提早脱落。枝梢上的病斑与病叶上的相似,近圆形、椭圆形或联合成不规则形,浅黄色或黄褐色,显著突起,但周围无黄色晕圈。病斑可深达韧皮部,当病斑环绕全枝叶,枝梢就会枯死。果实病斑与叶片和枝梢上的相似,表面木栓化突起和中央裂口更为明显,病部仅限于果皮,发生严重时,引起落果。

溃疡病叶

溃疡病枝

溃疡病果

2.2防治时期把握准

柑橘溃疡病从4月上旬到10月下旬都可发生,5月中旬为春梢的发病高峰期,6-8月为夏梢发病的高峰期,9-10月为秋梢发病的高峰期,6月至7月上旬为果实发病的高峰期。柑橘溃疡病的侵染、发病需要合适的温度、湿度和气孔或伤口,因此,在这些条件发生前用药防治能大大提高防治效果。刚发的嫩梢叶和刚形成的幼果,因为其气孔还没有形成,所以病菌是不能侵入的。嫩梢上的叶在萌发后20-50天(叶片达到最大面积前后),幼果在落花后40-70天(第一次生理落果结束时期),其气孔已经形成,并且处于开放时期,病菌物容易侵入,从而致使其大量发病。在新梢及果实生长期间,长期适温在20-30℃,如果有大风降雨天气,病原菌快速繁殖,机械损伤造成的伤口多,一周内新梢及果实最易感染溃疡病。因此建议在大风降雨天气出现前两天或降雨结束后两天内完成喷药防治,能够起到预防溃疡病爆发的作用。并且,柑橘溃疡病在新梢上初见病斑后,前期病情指数增长非常快,若重复出现大风降雨天气,应适时补药。在新梢溃疡病发生期持续30天左右,新梢老熟,病情指数趋于稳定,之后便无需进行药剂防治。

2.3多措并举控爆发

柑橘溃疡病的流行爆发条件复杂,因此,单一的防治手段显然难以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单个果园的认真防治也收效甚微,田间生产上应当联合区域各部门、各果园,结合疫情检疫、抗病品种选育、农业科学管理、合理药剂防治等多项举措,共同防控溃疡病爆发,将投入产出经济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保证整个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

2.3.1实行严格的检疫措施

各产区应对溃疡病划分疫区和非疫区,严禁从疫区引入带病的果实、种子、苗木、接穗和砧木到非疫区,如发现病株应立即就地烧毁。建立无病毒苗圃,利用脱毒技术培育柑橘苗木,出圃苗木需经严格检查,鼓励农户种植无病毒苗木,从根本上控制溃疡病的发生。

2.3.2加强抗病品种选育

选育抗溃疡病的新品种是解决溃疡病的根本途径,目前栽培的品种尚未发现理想的完全抗病品种,柑橘种质资源中认定为高抗的有金桔类,宜昌橙,枸橘等。但是柑橘树木童期长,并且绝大多数柑橘品种高度杂合,常规育种难度大,成本高。目前,釆用现代生物技术,在树橘中导入外源基因,以实现柑橘的抗病性已取得不错进展,湖南农业大学柑橘研究中心的胡春华教授从柑橘溃病病菌中克隆了致病基因,并制备了多肽单克隆抗体。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柑橘溃疡病抗病品种能够问世,在此向奋斗在科研一线的专家们致敬。

2.3.3抓好果园田间管理

新植果园重点是搞好预防工作。果苗可用1%酒精浸泡15分钟左右进行杀菌。无病地段如果发现初发病株,首先必须挖除病株烧毁,然后随时加强检查,只要发现零星的病株,就应将四周延伸30米作为重点排查区,对处于排查区内的柑橘植株及时全部喷药处置,摘除病叶病枝,集中烧毁。

对已发生柑橘溃疡病的老果园,加强肥水管理,培育健树,控制氮肥施用量,增施磷、钾肥;注意病虫害的管理,特别要注意潜叶蛾、凤蝶等害虫的防治,以减少伤口,切断溃疡病菌的侵入途径;控制夏梢生长,通过人工或药物把夏梢去除,以控制夏梢的抽发,重点培育好春梢和秋梢;在风大的地区,应该造防风林,有利于减小果园风速,减少病害发生;坚持清园,结合修剪,除去病虫枝、病叶、徒长枝、枯萎枝、下垂枝等,用0.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机油乳剂喷雾进行防治,减少传染病源;对于为害严重的果园,建议隔行种植或嫁接金桔等抗病品种或改种经济效益高的花椒、香桂等其他经济作物,减少病菌田间寄主;另外,对果园工人的衣服、鞋、果园机械、收割工具的彻底消毒也是防止病原引入的一项措施。

2.3.4合理用药防治

由于柑橘溃疡病菌属于细菌,频繁使用杀菌剂会导致病菌抗药性的快速形成(细菌对杀菌剂的抗性形成并不要求每个菌株或种都产生抗性,而是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基因信息交换来共同进化形成抗性),而且,铜制剂的诸多弊端也不利于柑橘产业的长远发展。因此,控制铜制剂使用量和使用次数、选用铜含量低的制剂、添加增效助剂、轮换或复配用药、采用精细喷药设施提高防效的同时也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柑橘园每21-28天喷施药剂对柑橘溃疡病的控制和经济效益最高。

用药方案:

(1)在春季抽梢后,喷雾第1次药,隔10-15天喷雾第2次。

(2)谢花后20天,喷雾第3次药,隔20天左右喷雾第4次。

(3)将夏梢全部抹掉,待秋梢生长至5-10厘米长喷雾第5次药,隔10-15天喷雾第6次。

(4)冬季清园时喷雾第7次农药。

可选用的化学药剂及使用浓度: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倍液、20%乙酸铜水分散粒剂-1倍液、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0倍液、12%松酯酸铜乳油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倍液、20%噻菌铜悬浮剂-倍液、25%叶枯宁可湿性粉剂-0倍液、60%铜钙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等。

注意: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一般不可以混合其他农药,宜单独使用;其他药剂可以混用,但是应该先配成母液,搅拌均匀后进行喷雾;使用表面活性剂有助于农药在植物叶面或防治对象表面上分布、附着、渗透等,能直接或间接提高药剂的有效利用率;多数铜制剂容易引起红蜘蛛、锈壁虱发生,需及时用杀螨剂防治;机油乳剂防治效果主要在于其物理作用,用于杀灭传菌昆虫及促使带病老叶脱落,因此适用于冬春清园。

2.4.5溃疡病防治新技术

长期的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但污染环境,使病原物产生抗药性,而且直接危害作物安全,甚至危及人和动物的安全。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筛选拮抗微生物菌株、从杂草等植物源中提取对柑橘溃疡病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的活性成分、通过基因技术敲除致病菌相关基因从而激活植株抗性等“环境和谐型技术”已成为植物保护发展的必然趋势。例如蚱蚕抗菌肽对柑橘溃荡病病原菌就具有很强的杀菌效应,可迅速、有效地破坏细菌的细胞膜,导致物质渗透压改变和渗漏,从而杀灭病菌。相信随着这些高效、安全、环保新技术的商业化生产应用,柑橘溃疡病将得到彻底解决。

三、小结

柑橘溃疡病虽然难以根治,但是并不是不可控制。只要果农朋友及各级部门加强防范意识,了解清楚溃疡病爆发的条件,规避种植生产过程中可能诱发溃疡病爆发的种种因素,做好疫情检查、科学管理、适期适量用药就可以预防柑橘溃疡病的流行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损失。并且,在更多高效安全的新兴技术投入应用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柑橘溃疡病将彻底远离果园,从检疫名单中剔除,希望这一天尽早到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cme.com/mbyxg/1289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