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久治不愈原因 http://m.39.net/pf/a_4635788.html 大家好,我是刘医生,你拔过牙吗?你知道拔牙手术后会有哪些并发症吗?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感到好奇,不妨和我一起看完这篇文章。 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是口腔科常见的一种外科手术,对于任何一名口腔颌面外科医生来说,阻生齿拔除后的术后反应和术后并发症都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术后疼痛和肿胀又是术后反应及并发症的主要症状,因而应仔细的加以鉴别诊断。对于术后并发症的研究及治疗较多,但是如何降低生理性的反应性症状,目前尚没有明确定论,术后反应给患者带来的不适也成为临床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拔牙后反应和并发症1.术后开口困难: 常由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时颞肌和翼内肌受到创伤及创伤引起的创伤性炎症反应,造成反射性肌肉痉挛造成的。这种开口困难不同于术后感染、颞下领关节疾病发作等。因此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时候力康应当适度,尽量减小创伤,明显的开口受限可理疗或热敷等方式恢复正常开口度。 2.拔牙后出血: 常有原发性出血和继发性出血两种。原发性出血常常是拔除当天,去除术区咬的棉球后牙槽窝内仍有活动性出血的现象。继发性出血常是创口感染等原因引起的,一般拔牙当日能止血,以后有出血的现象。 3.拔牙术后感染: 常规简单牙拔除感染少见,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拔除一般创伤较大易出现拔牙术后感染,发生拔牙创感染时,拔牙创常有不适感,创口愈合不良,有水肿的肉芽组织增生,可有脓性分泌物产生,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常引起领面部间隙感染。术后发生感染后常结合抗菌药物治疗。 4.干槽症: 组织病理学上主要表现为牙槽骨壁的炎症或轻微的局限性骨髓炎,临床上常表现为牙槽窝空虚,有腐败性臭味,拔牙创内无血凝块有假膜覆盖,骨壁触痛明显等症状。 国内外干槽症诊断采用的诊断标准不一,文献报道的发生率不一,且干槽症引起剧烈疼痛的原因也有不同的解释,目前尚没有全面确切的说法解释干槽症的发病和临床表现,目前认为千槽症的病因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5.皮下气肿: 皮下气肿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位置较特殊,周围有很多软组织间隙,使用高速手机时喷射的水汽进人组织、或牵拉组织瓣使气体进人组织导致气肿。皮下气肿常表现为局部组织肿胀,无压痛,因此在翻瓣和运用高速手机等操作时应多加注意。 二、影响下颌阻生齿拔除后术后反应的因素1.阻生类型对拔牙术后反应的影响 下颌阻生齿的分类是根据其在领骨上的生长位态进行描述的,分类的意义在于为利于科研中建立比较的标准,也为手术方案的确定提供参考。根据牙与下颌支及第三磨牙的关系分为3类,分别为I类、II类、瓜类,根据牙在骨内的深度分为高位、中位、低位阻生; 根据下颌阻生齿长轴与第二磨牙长轴的关系分为:水平阻生、近中阻生、远中阻生、舌向阻生、颊向阻生、垂直阻生、倒置阻生;根据下颌阻生齿在牙列中的位置分为:舌侧移位、正中移位、颊侧移位。 在阻生的下颂第三磨牙中,垂直阻生最常见,约占43.8%,拔除难度不一,近中阻生约占28.5%,水平阻生约占15.4%,其他阻生情况相对较少。不同阻生类型拔除难易程度有很大差别。 2.阻力分析和手术设计对拔牙术后反应的影响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阻生类型多样,阻生程度通常通过三个方面进行评估;下颌阻生齿在升支的阻生程度、在下颂骨内的深度以及阻生齿的倾斜角度。 拔除的关键是如何解除阻生齿周围的各种阻力,因此术前要准确分析阻力的来源和部位,设计相应的手术方案,通过分析避免了盲目性拔牙,减小了拔牙创,缩短拔牙时间,这对降低术后反应具有积极意义。 下颌第三磨牙阻生齿拔除时阻力来源主要有三个部位:冠部阻力、根部阻力、邻牙阻力。拔牙方案一般包括:麻醉的选择,翻瓣的设计,解除阻力的方法,去骨的量,牙脱位的方向,缝合后下方是否有骨支持等。 3.手术时间、性别对拔牙术后反应的影响 下颌阻生齿拔除的难度不一,因此需要拔除的时间也不同,创面长期的暴露和过长时间的张口都可能会加重术后反应的发生。一般情况下阻生齿拔除越复杂,手术操作时间越长。 下颜阻生第三磨牙一般离下颌神经管较近,如果神经暴露,随着时间的增加术后反应的发生风险可能会增加。 研究发现术中神经暴露后疼痛的风险增加3倍,发生一般感染的风险增加7倍,术中神经暴露是术后并发症的最大危险指标,女性发生术后反应的风险高于男性,手术时间延长可作为一个增加术后反应的危险指标。 有文献报道,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难度越大,拔除过程中去骨越多,创伤越大,手术时间越长,术后反应越重。 4.拔牙方式对拔牙术后反应的影响 由于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位置靠后,视野局限,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对下颃阻生齿进行系统的分析,主张去除大量的骨后将阻生齿完整的拔除,但这种方式去骨较多,伤害性较大。 将涡轮机运用到阻生齿的拔除中,避免了以往手术中猛烈的敲击,有效减少了冲击力,减少了患者的恐惧心理,手术切口小且能减少神经破坏及牙周组织的破坏。 但涡轮机常不能到达深部部位,高速运转的车针容易伤及软组织,高速的气流易造成术后皮下气肿,口腔是个有菌环境,飞溅的水雾混杂着血液和唾液不利于无菌的操作等。 近年来有些学者尝试用超声骨刀等方式,但因价格昂贵切割效率不佳等原因使其使用受到了限制。 三、拔牙术后反应及并发症的研究进展1.术后反应研究进展 (1)反应性疼痛 主要与干槽症相鉴别,反应性疼痛常在术后当日即出现,且疼痛剧烈者较少,拔牙创正常无感染,不加以处理也不会造成不良后果,术后3-5天内即消失。 干槽症常发生在术后2-3天后,疼痛剧烈不能忍受,检查牙槽窝发现牙槽窝空虚,拔牙创腐臭,如不及时处理会引起不良后果。术后反应性疼痛的预防主要通过减少术后创伤,保护血凝块,药物止痛等。 微创技术在口腔医疗领域的推广使用降低了术后反应性疼痛的发生率,通过比较微创拔牙术和传统劈冠法,结果表明微创方式以轻柔的力量即可拔除患牙,避免了传统劈冠的暴力操作,术后黏膜及牙槽骨的完整性较好,术后出现疼痛反应较轻。 (2)反应性肿胀 主要由于切开,翻瓣,创伤反应引起的。肿胀常位于磨牙颊侧,常在术后12-24h出现,48h左右肿胀达到高峰,3-5天内慢慢消退,研究表明术后反应性肿胀程度与年龄、缝合、创伤大小等都有关系。 缝合方式也会影响术后肿胀的程度,缝合一般有严密缝合和非严密缝合两种。研究表明缝合方式对术后反应的程度并无差异,但是非严密缝合伤口愈合时间短。 研究发现拔除阻生齿的最佳年龄在18-25岁之间,在这个年龄段拔除时所需时间短,对于年轻患者阻生齿牙根未完全形成,拔除难度降低,术后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3)咽峡前反应 咽峡前反应主要是拔牙后炎症性物质向咽峡部扩散引起的反应,主要表现为咽峡部疼痛,吞咽疼痛等。这种反应一般出现较少,应与咽峡前感染和咽峡前血肿相鉴别。预防主要是减少手术创伤,避免暴力至舌侧骨板折裂等,发生这种反应后应准确鉴别,积极应用抗生素。 (4)反应性开口困难 反应性开口困难常因阻生齿拔除时过大的翻瓣加上手术创伤可引起的翼内肌及颞肌的反应,这种反应发生率也较低,常常一周内减轻。对反应性开口困难的预防同样是减轻手术创伤,翻瓣不宜过大,出现这种反应时候应积极处理,抗菌药物或热敷加快恢复开口度。 2.术后并发症研究进展 (1)术后出血 多数因软组织的撕裂、牙槽窝内的炎症肉芽组织未清理干净、牙槽骨内小血管破裂、血凝块脱落等,这些都是局部因素引起的。全身因素引起术后出血主要原因有:出血性疾病、肝脏疾病、病毒性疾病、抗凝药物、血管畸形等。 (2)干槽症 是下绠阻生齿拔除后常见的并发症,常发生在拔牙后2-3天,随着对干槽症产生原因的深人研究,更多研究证实干槽症的产生与拔牙创处的厌氧菌关系密切因此术前预防应用抗厌氧菌的药物,血液中及组织中的药物能达到抗菌作用。 (3)术后疼痛和肿胀常 是术后并发症的主要表现,常伴随其他并发症存在。研究发现阻生齿拔除后牙槽窝内置引流条能及时将组织液引流,能减轻术后肿胀及疼痛。 (4)神经损伤 主要原因是下颌阻生齿牙根离下颌神经管较近,在拔除过程中易损伤到下牙槽神经,神经损伤后会有下唇或舌麻木感。神经损伤后主要靠自行恢复,也可以辅助给予维生素类药物、理疗、针灸等,一般损伤后半年会恢复正常。 四、结语因此对于下颌阻生齿的拔除应尽量减小手术创伤,保护血凝块,给予适当的措施预防或降低术后疼痛和肿胀程度。疼痛和肿胀也是术后各类并发症的首发或主要症状,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开口困难、术后感染、术后出血、干槽症等,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常伴随着疼痛和肿胀。 虽然反应性疼痛和肿胀不加以处理可能不会像术后并发症一样引起严重后果,但这种反应也会给患者带来不适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本文通过第一部分实验观察得出拔牙术后出现疼痛的病例较多,且发现反应性疼痛发生较早,一般在术后第一天发生率较高,进一步实验证明在术后2h发生率最高。 拔牙术后出现反应性肿胀的病例也较多,且发现在术后第二天反应性肿胀发生率最高。通过以上临床观察研究,说明有必要采取一定预防措施降低术后反应的发生率。 这篇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你的认真阅读,如果你还有关于文章的其他问题,可以在评论区告诉我,我们一起讨论。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cme.com/mbywh/1624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