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一冬的严寒,人们对温暖的春天无限向往。但早春乍暖还寒,也是各种流行病的高发期。这个时段,经常是刚脱掉秋裤,发现降温了;重新穿上冬衣,中午又是阳光普照,气温飙升。 春天究竟为何要“捂”? 无论季节如何变化,人的体温基本恒定在37℃左右,人们调节体温一是靠自身调节,如中枢调节、皮肤血管调节、排汗等,另一个就是靠增减衣物。 经历了一个冬季的暖衣保护,人体自身调节机制已适应了当前的动态平衡,此时如过早脱去冬衣,将人体暴露在稍暖却并不稳定的气候下,体温调节机制来不及建立新的平衡,极易造成寒热失调,使免疫力及抵抗力下降,进而受到疾病侵袭。 不“捂”疾病找上门 1寒气侵袭,感染疾病 初春时节如未能合理增减衣物,造成寒气侵袭,易感染疾病。 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外周血管病、脑卒中及心衰等较为危急,因受寒冷侵袭,机体产生应激反应。 2 内分泌失调,免疫异常 寒冷可引起内分泌机能失调,导致免疫反应异常。 体表温度的降低会导致鼻黏膜中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小,免疫细胞数量下降,继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由鼻腔进入的病毒感染细胞的概率就会提高,可诱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 3 关节疼痛加重 对于患有骨关节炎的患者,寒气侵袭可致关节疼痛加重。 因为天气寒冷时人体血管、肌肉适应性收缩,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小,关节间隙变窄,用于润滑的关节液也有所阻滞或减少,影响关节活动,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怎么“捂”不得病? 不忙减衣 气温回升并稳定在15摄氏度之前,都不能盲目减衣。 尤其是老人、儿童、产妇,以及患有心肺等慢性病的患者。 下厚上薄 对于春捂的重点,我国唐代药王孙思邈主张“下厚上薄”。 这是因为,人的阳气根于肾,全身阳气都要从这里散布出来,而肾经起于脚底的涌泉穴,因此,裤子、袜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点、暖和点。 积极防护 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的人,一遇到气温突变,或花絮拂面、粉尘飞扬,旧疾就会复发。 吃姜泡脚 除了通过“捂”来被动地减少能量的损耗,我们还可以主动地升发阳气。 当天气变冷时,吃上几片生姜,不但通阳散寒预防感冒,还能暖胃温脾促进食欲。 睡前泡泡脚,不但能消除一天的疲劳,放松身体,还能促进血液循环,给身体补充能量。泡脚时,水至少应没过脚踝,温度保持在38—40摄氏度,每次15—20分钟。 神门,“春捂”第一穴 提到“春捂”,除了别急着脱衣服外,更重要的是捂好几个穴位。其中,位于手腕的神门穴是最重要的,可以说是“春捂第一穴”。神门穴是心经的原穴。 神门穴位于腕横纹上,手小指一侧腕下方肌腱的里侧。除了避免该处受寒之外,按摩此穴位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大家随时都可以用拇指指端点按神门穴,力量无需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胀感。
此外,还有几个穴位也需要重点北京哪里医院看白癜风最好北京白癜风治疗要多少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