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类问题 摸黑玩手机,眼睛会突然失明吗? 健康真相 摸黑玩手机的朋友之所以可能出现暂时性的看不见或看不清楚,主要表现为在黑暗中长时间玩手机后,一只眼睛能看到东西,另一只眼睛却看不到或看不清,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慢慢适应暗环境。这个主要与用手机的习惯和人眼的暗适应有关。 从护眼的角度来看,不建议躺着玩手机,尤其是关灯玩手机。 大家应该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文章,类似“睡觉前玩手机小心失明”,看完后吓一跳,然后继续心惊胆战地玩手机。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平常玩手机,对眼睛都会有些什么影响呢? 现在有很多人眼部的不适,都是和过度用眼,尤其是长时间使用手机有关系。大致可以用一个疾病来概括,就是视频终端综合征。 这个疾病,简单来说就是一系列和使用电脑、手机等视频终端相关的眼部和视觉问题,包括眼睛干涩、刺痛、酸胀、畏光流泪、频繁眨眼、视物模糊、视力不稳、视物变形、复视、眼皮沉重感等眼部不适和头痛、眩晕、食欲不振、记忆力下降、颈肩腰背酸痛、关节功能障碍等全身症状。 除了上面这些,关灯玩手机还会有什么危害呢? 首先,关灯后玩手机,和日常玩手机相比,最主要是光线对比反差过于强烈,更容易导致眼睛干涩、酸胀等干眼和视疲劳症状。还可能导致近视度数的增加,尤其对于眼球仍处于发育中的青少年影响更大。 其次,在暗光的情况下瞳孔会变大,对于一些本身前房角就比较浅的人,有可能会诱发房角关闭,眼压急剧升高,引起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作。这是一种很严重的疾病,可能对视力造成很大的损害,最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失明。 此外,晚上用手机,很多人都习惯于侧躺着用一只眼睛来看,另一只眼睛闭着,或者可能被枕头或被子遮挡。这时如果突然关闭手机屏幕光线,在黑暗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现之前看手机的那只眼睛可能什么都看不到,另一只眼睛却可以看到。其实这是人眼的暗适应。平时我们从亮的地方走到暗处时,也会有这种感觉,觉得眼睛什么都看不见了,需要适应一段时间才能逐渐看到暗处的东西。 呵护双眼,保护视力 最后,如果一定要玩,请注意以下两点: 注意光线 手机屏幕可以保持正常亮度,最好是能开个阅读灯/夜灯,这样使得手机屏幕与环境的对比不太大就可以。因为手机亮度过暗,不仅有可能造成青光眼的发作,而且会增加视疲劳。 尽量不要侧着看手机 尽量不要侧着玩,如果一定要侧着玩,注意不要压迫眼球,避免出现一直是单眼看手机的状态。最好是双眼差不多相同的距离在看手机,且眼睛不要离屏幕太近。 袜子与内衣裤混洗, 到底会不会传播疾病? 健康真相 衣物混洗,不是绝对不可以,只是需要额外添加衣物消毒剂。单独的衣服消毒剂对日常比较多见的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引起霉菌性阴道炎的白色念珠菌、引起足癣、股癣的红色毛癣菌都有一定的抑制甚至杀灭效果,能真正达到“消毒”的目的。 此外,洗衣温度高于60℃时,对致病微生物的杀灭效果也明显升高。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把脚气等疾病治好,断绝隐患的根源。 1.沾了脚气的袜子不会导致阴道炎 足癣(脚气),是最常见的皮肤浅表真菌感染,它可以表现为足跟的角质增厚、脱屑、小红丘疹,也可以表现为足趾间的脱皮、渗液,通常伴随一定程度的瘙痒。而它之所以如此常见,是由于它可以通过共用浴具、拖鞋等途径传播,在拖鞋混穿的家庭里,常常一人得病,全家脚痒,也有可能从脚上蔓延到趾甲上、手上、大腿上、屁股上…… 霉菌性阴道炎,是最常见的妇科炎症之一,将近八成的女性一生中至少得过一次。大多数时候它并非是由外来致病微生物引起,而是自身菌群失调,其中一支菌种异军突起所造成的。常表现为外阴阴道瘙痒,出现豆腐渣样白带,有时出现排尿痛、性交痛。粗略地说,这二者都是真菌感染,因此常有一知半解人士,认为它俩是一回事。 然而,引起足癣的是红色毛癣菌,引起霉菌性阴道炎的是白色念珠菌。 2.足癣如果传染到会阴, 引起的是另一种疾病 红色毛癣菌假如被传播到(不管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屁股上,虽然不会引起霉菌性阴道炎,但是却可以引起另一种皮肤病,那就是股癣。 股癣常发生于大腿根,环形或半环形,皮疹通常略隆起于皮肤,表面还常有少量鳞屑,有一定程度的瘙痒。到皮肤科轻轻刮取皮屑到显微镜下观察,能看到红色毛癣菌或它的孢子,这点跟足癣一样,因此充分证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同一种病原体引起的。 脚上的红色毛癣菌是怎么跑到会阴上去的?除了抠脚后又触摸皮肤其他部位外,浴盆、毛巾等浴具也可以传播,未经充分消毒的纺织品上也可以沾染。 饮食健康类问题 益生菌的饮用错误,您犯过吗? 健康真相 1.益生菌不是越多越好!注意3个选购关键点 很多益生菌饮品都会用益生菌的含量做文章,动辄就是益生菌含量高达“X百亿”。作为消费者在选购益生菌的时候,难免不被这些广告词所吸引。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益生菌的描述:适量摄入时能够对健康产生益处的活的微生物。 在这个定义中,所规定的内容也是目前行业内生产、使用益生菌需要满足的最基本的条件,拆开来看一共3个:摄入一定剂量;对健康有益;活菌。 由此看来,“活菌”是选购的关键,不然即便一瓶饮品中含有数百亿的益生菌,但是它们都没有活性,对于健康而言,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2.喝下去的益生菌不一定都会起作用! 益生菌的喝法是有讲究的,如果喝的不对,照样“活菌”变“死菌”。如果您希望这些“活的益生菌”能尽可能活着到达肠道,那就要保持它在40℃以下的环境被饮用。 简单来说,如果是菌粉,要用不超过40℃的温水冲调。 至于什么时候吃,回答是都行,或者叫因人而异。就益生菌产生的功能效果来说,什么时候吃都差不多,贵在长期坚持。 益生菌的喝法有讲究 3.理性看待益生菌的功能! 把“益生菌对健康有哪些好处”这个问题放到网络上搜索,你会得到无数个答案,益生菌简直成了无所不能的“仙丹”。 在实验室里,是!益生菌的功能强大,能降脂、缓解得了抑郁,帮助得了消化,什么血糖血压胆固醇、炎症、便秘、糖尿病等等,似乎没有益生菌管不着的。但是,从科研成果到实际应用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在实验室里筛选到的功能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 在实际应用中,FAO/WHO专家委员会认为益生菌有3种功能:调节胃肠道失调;增强肠道免疫力;抑制过敏。我们国家允许声称的益生菌对人的功能只有2种:调节肠道菌群;提高免疫力。 “喝茶不洗杯,阎王把命催” 果真如此吗? 爱喝茶的人将这些茶垢称为“茶山”,就像古董上的包浆,但传言说茶垢里面有很多重金属,还有亚硝酸盐,如果不清洗掉可能会危害健康,甚至有“喝茶不洗杯,阎王把命催”的说法。 健康真相 粉碎谣言 健康真相 1.茶垢到底是什么? 实际上,茶垢的主要成分是茶多酚,少量金属离子参与了茶垢的形成。茶垢是茶多酚在空气氧化作用下产生的聚合物,因此主要在水线附近形成并附着在容器的内壁上。由于绿茶的多酚类物质更多,因此它更容易形成茶垢,而经过深度发酵的红茶、黑茶的茶垢比较少一些。 研究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茶垢中聚合物的分子量逐渐增加,这意味着多酚的聚合反应还在缓慢进行。因此茶垢时间越长,越不容易去掉是有道理的。 2.隔夜茶里有重金属吗? 隔夜茶的茶汤表面常常有一层带有金属光泽的“油膜”,会让人误以为其中有某种重金属。从茶汤中沉积下来的茶垢转身就释放重金属到茶汤里面,这本身就不符合逻辑。 其实这层膜的成分和杯壁上的茶垢并无明显差异,也是以茶多酚聚合物为主,不过它确实含有少量金属离子。据元素分析显示,茶垢的绝大部分成分是碳、氧元素,来自多酚聚合物,也有少量钾、钙、镁、铝、锌、硒等元素。金属元素主要以不溶于水的碳酸盐或氢氧化物的形式存在,其中,钙元素是茶垢形成的主要促进因素,主要来自泡茶的水。铅、砷、镉、汞等重金属污染物并不是茶垢的主要金属元素,因此喝茶之人不必担心。 疾病治疗类问题 智齿,必须要拔吗? 健康真相 对于破坏牙齿健康的邪恶分子,我们肯定不能手软! 智齿的秉性各异,有的住在骨头里不问世事;有的兢兢业业地替你分担咀嚼的负担;有的和牙龈没搞好邻里关系,不时兴风作浪,让你脸肿牙痛;最可怕的就是那些偷偷躲在其他磨牙旁边歪着身子开着“细菌养殖场”的家伙。 什么样的智齿建议拔除? 该智齿没有对应咬合的牙齿 这样的智齿由于没有咬合的阻挡而逐渐伸长,与旁边的牙齿形成“身高差”后就容易造成食物嵌塞,促进细菌在牙缝中附着。 它不仅没有咀嚼的贡献,还会把旁边的好牙变成龋齿,可能到牙神经发炎时你才会发现,这时曾经的好牙连牙神经也无法保留了。 智齿生长方向不佳 这种智齿无论是斜的还是躺着的,都是走上了“细菌养殖业”的歪路,同样会让细菌腐蚀旁边的牙齿。 建议拔除的智齿 反复引起牙龈肿痛 牙齿的萌出需要过程,当部分牙龈覆盖在牙齿上面时会形成盲袋,清洁不佳的情况下可因细菌积聚导致牙冠周围牙龈炎(冠周炎),从而出现肿痛。一般在牙齿完全萌出后,不适症状即可消失。 如果反复出现在智齿的位置,那大多由于智齿萌出方向不正所致。反复的智齿冠周炎轻则只是牙龈肿痛,重则可引起头颈部组织间隙的细菌感染。 大面积龋坏、牙髓炎或根尖周炎的智齿 只要不是将来能帮助咀嚼的话,这些情况的智齿我们更倾向拔除,因为能烂成这样说明了对它清洁的难度,或者是你们对它的重视程度……治疗后重新龋齿或根尖周炎的风险更高,“非典型”生长的智齿也增加治疗的难度。何必在口里样一只“食米大虫”呢? 矫正等治疗需要拔除 除基因决定智齿的生长方向外,颌骨先天及后天的发育不足以容纳所有牙齿也会导致智齿甚至其他牙齿长歪。 为了获得排齐牙齿的足够空间,一些无功能或功能相对不重要的牙齿就需要拔除,例如智齿。 咳不出来的痰,能吞下去吗? 健康真相 虽然健康人部分痰液无意识地吞咽入胃并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但在呼吸道感染时,还是尽量将痰咳出来为好。 1.为什么会咳痰? 正如我们的屋子需要每日清扫保持整洁一样,气道上皮细胞分泌产生的黏液,在纤毛细胞规律摆动下,恰似是呼吸系统这间房子的保洁员,时刻清扫吸入的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 咳出来的痰液不仅包括了气道分泌的黏液、空气中的颗粒、细菌、病毒,还包括了吞噬有害颗粒的巨噬细胞、炎性细胞及衰老的呼吸道上皮细胞等,所以咳痰的过程,就是身体主动排出有害物质的过程。 2.痰液都去哪儿了? 正常情况下,我们每天会产生约ml痰液,但是为什么我们不会产生每天都大量咳痰的感受呢? 原因是大部分的痰液会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经过咽部,经吞咽进入胃内。只有存在细菌及病毒感染、过敏等情况下,肺部会产生大量的痰液以加强对有害物质的清除,这时候这些痰液会刺激咽喉部引起咳嗽,之后经口咳出。 3.痰液是如何被咳出的? 痰液的正常咳出包括呼吸道黏液的正常产生和呼吸道纤毛正常摆动两个重要因素:如果黏液过稠,就犹如黏在地板上的口香糖,无法轻易清扫掉;如果纤毛被破坏或摆动异常,则如没有扫帚的保洁员,不能将垃圾清扫出房间。 正常排痰对于维护呼吸系统的正常通气很重要,伴随痰液增多的患者,需要积极主动的咳痰。如果痰液黏稠难以咳出,可以通过口服化痰药物、雾化等方式使痰液变稀薄,还可以采用拍背、体位引流等措施促进痰液排出。 提 示 当我们咳痰时需注意不能随地吐痰,打喷嚏时要使用纸巾、患病期间多戴口罩,以上这些措施都能效地减少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内容来源:人卫健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cme.com/mbyjg/1297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