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从悠 https://m-mip.39.net/nk/mipso_4402683.html 作者:于晓婧,高聪,付兆臣,哈尔滨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口腔颌面外科囊性病变主要为两类:颌骨囊肿和软组织囊肿,牙源性囊肿是颌骨囊肿中的一类。其发病原因是由于在牙发育时期颌骨残留上皮在某种特定环境下生成一种含有液体的囊性肿物,颌骨囊肿患者早期并无明显自觉症状,多数患者就诊时囊腔已经变大,颌骨破坏非常严重,且患者也容易出现病变区域牙齿松动、移位表现。 传统治疗颌骨囊性病变的方法主要是刮除术,容易导致感染、颌骨骨折、神经损伤、术后复发等,对于大型颌骨囊性病变,常进行截骨术以降低术后复发率,但截骨术创伤巨大,易引起咬合功能差、病理性骨折、面部畸形等问题,后期常需行颌骨重建修复,对青少年颌骨的发育及美观影响较大。 随着对囊性病变发生机制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众多学者主张采用开窗减压术(fenestration),通过开窗,释放囊腔内压力,此时成骨细胞活跃,促进骨质修复,随着骨质增生囊腔逐渐缩小,开窗减压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能够减少对组织的损害,尽可能的保留患者颌骨的形态和完整性,手术操作也相对简单。如今,有关采用开窗减压术治疗颌骨大型囊性病变已有较多的报导,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疗效。 1.开窗减压机理 大量研究发现,造成颌骨囊性病变增大主要有3方面因素:①囊壁的上皮增生液化导致囊腔内流体静力压增高,促使囊壁病变向外周膨胀性生长;②囊腔内压力增高所产生的正电荷诱导破骨细胞活跃;③囊内某些物质(白细胞介素-1、前列腺素、脂类、酶类等)参与邻近骨的吸收。在这些综合作用下,囊腔逐渐增大。 开窗减压术已被广大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工作者作为治疗大型颌骨囊性病变的首选方法,其作用的主要原理:开窗后囊腔与口腔相通,使囊液得以持续开放引流,解除囊腔内的高渗透压和流体静脉压;根据正畸压电效应,囊内压力降低形成负电位,负电压对成骨细胞有积极作用,成骨细胞活跃生成修复性新骨,囊壁纤维结缔组织呈向心性收缩,囊壁产生牵引力加快成骨,一些促骨形成相关因子如降钙素、骨钙素等对颌骨形态改建起重要作用,综合作用下,囊腔逐渐缩小,颌骨外形也得以恢复。另一方面,压力机制作用后,囊性病变的微环境也发生改变,如开窗后角化囊肿囊壁常增厚,其鳞状上皮由不全角化及正角化转变为非角化细胞,改变了囊壁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从而降低了颌骨囊性病变的骨浸润性。 随着对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囊性病变的开窗减压术(fenestration)在临床得以推广。颌骨囊性病变的袋形术(marsupialization)或减压术(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