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年会上,AME出版社携FrontiersofOralandMaxillofacialMedicine(中文译名《口腔颌面医学前沿》,简称FOMM)参与了本次大会,并有幸邀请到了医院的赵铱民教授接受采访。在采访中及大会发言中,赵教授跟大家分享了数字化口腔颌面修复方面的经验和感悟。

赵铱民教授在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年会进行学术演讲

访谈概要

“口腔颌面修复”学科的形成背景和发展现状

在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修复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赵铱民教授看来,年,口腔颌面修复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不仅意味着中华口腔医学会大家庭中多了一个成员,更重要的是这代表着口腔颌面修复领域学科分类的进步。如今,医学理念正逐渐过渡到以人为中心、以疾病为中心,不再是以传统学科为中心。“口腔颌面修复”正是实现了多个学科的融合,是真正以疾病为中心。

口腔颌面修复围绕包括创伤、肿瘤等引起的各种颌面部缺损,将颌面创伤、肿瘤、修复、正畸、种植、影像等科室的综合力量汇聚起来,涵盖了多个临床科室的人才。将各个学科的人才汇聚在一起,形成更强大的合力,共同来解决颌面缺损的问题,实现颌面缺损的容貌修复和功能重建。

这样的学科融合对于习惯了在某一传统学科中进行工作和学习的医生同道来说,仍是一个新生事物,要想做到跳出原来的传统学科,走到结合点上,通过建立边缘学科来实现在交叉点上发展,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更需要努力学习。口腔颌面修复专业委员会自成立以来,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通过多学科合作,汇集了更多的资源、方法、技术解决颌面缺损修复和功能重建的问题,发展势头良好。

数字技术与口腔修复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赵铱民教授就开医院的吕培军教授一起探讨如何将计算机技术与口腔颌面外科联合,将计算机技术用来做牙、植牙解决口腔修复种植的复杂问题,让口腔医生不再从事简单、繁重的“小手工业”操作,希望使口腔修复种植变得更加精准、简便、微创、高效。

传统的口腔修复体,完全是靠手工制作,全靠口腔医生、技师手工将不锈钢片敲打成能够跟患者牙齿形态完全贴合的修复体,这些工作非常繁杂、辛苦且低效率。

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台牙科CAD/CAM原型机,第一台数字化牙冠雕刻机,使得传统的全冠制作、嵌体制作、桥体制作技术都可以采用计算机来完成。近年来,外科植入的骨骼支架、固定钢板、种植体的机台、全口义齿等已经都可以通过CAD/CAM技术来实现,进而又发展成了3D打印。这些技术的发展都使传统修复工作变得更加精准,也高效、简便,让医生工作更加舒适,因此,在数字化技术在口腔修复方面的应用具有革命意义。

数字化技术与颌面缺损修复

今天,在颌面缺损修复方面也用上了数字化技术,利用CAD/CAM技术来进行各种颌面缺损如眶、耳、鼻、面等的仿真修复、快速修复、即时修复,这些都是数字化技术带给我们整个行业的进步。特别指出的是,医院团队创造的“数字化颌面缺损仿真和快速修复技术”,已经每天都在实实在在地为患者服务,成为了一种成熟的临床技术。

颌面缺损的数字化修复是一个小众专业,因为颜面缺损的患者相对少一些,但是这一技术的意义重大、成效显著,目前已在日韩等多个国家应用于临床中。该技术将会完全替代传统的颌面缺损修复。国际颌面修复学会的前主席JohnBeuemr对该技术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向全世界推广该技术。由于是小众专业,因此在技术产品方面还有困难,但是技术本身的先进性和成熟度是毋庸置疑的。

在颌面缺损修复方面,数字化技术应该有非常广泛的发展空间,可以用来精准地设计、模拟各种颌面外科手术,用于颌骨重建、咬合重建、颜面整形等。

让牙种植机器人变得像“人”一样聪明

在机器人牙种植技术领域,第四军医大学在赵铱民教授的带领下做出了领航式的探索,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自主式的牙种植机器人,至今已完成了近40例病例。不同于主从式手术机器人,自主式手术机器人是完全按照事先设定的程序、规划的路径,能够自主地进入到患者口腔内,找点、定位,精准地完成手术。在这个过程中,医生负责前期的手术设计、手术中的配合和监控,紧急情况下,启动控制安全“紧急刹车”,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

在机器人牙种植手术过程,医生和机器人是在进行人机配合,二者不可或缺。人仍然是第一性的,人需要把自己的经验传输给机器人,把关好每一步,比如术前做好精准地设计——通过系统模型筛选出种植体在哪个位置是最佳方案。

通过人的不断探索、研究,让机器人变得更加聪明,赋予它以人的智慧、经验、技能和一定的学习功能,比如可以让机器人在磨切到不同密度的骨组织时,能够快速反馈,自行调整切割速率和力度,以保证精准性。这也是机器人之所以称之为“人”的原因——具有学习性。

机器人手术的四大特点:精准、微创、安全、高效,现在还不一定能将每一个特点的优势都发挥出来,但是将来一定能够实现这些特点的充分释放和发挥。目前,机器人能够做的是单个牙种植和多个牙种植,不就将能够实现全口牙的即时种植即时修复,实现修复医生的久远梦想。但是,随着植入种植体分布面积的增大,机器人工作的难度也会相应增大,这些仍需要进行研究和改进。

点击下方链接可观看采访视频

专家简介

赵铱民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少将军衔。现任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世界军事齿科学会荣誉主席、国际颌面修复学学会荣誉主席、中华口腔医学会名誉会长、中华口腔医学杂志总编、大阪齿科大学名誉教授、美国UCLA大学客座教授、陕西省口腔医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口腔医学学科评议组专家、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

研究方向为口腔修复与正畸学。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军队重点项目等科研课题2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国家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篇,SCI收录53篇;独著《颌面赝复学》(上、下卷)系列专著3部;主编全国规划教材《口腔修复学》。先后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军“十五”重大科技贡献奖、军队院校育才金奖、总后科技银星,并荣立一等功1次。

相关阅读

郭传瑸:挑战颅底-颞下区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俞光岩:维持口腔健康保护器官功能

聚合引领,协同发展

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年会在沪召开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年度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学术大会将于本周六开幕

邱蔚六院士:做“弯腰”的医生

出发,逆流,而上

老张的志向和心愿

郑家伟:勤勉一生守得本心

资讯

点击下图速查11本SCI期刊最新影响因子??a

采写编辑:王仁芳AMEPublishingCompany

视频剪辑:麦雪芳AMEPublishingCompany

排版编辑:王仁芳AMEPublishingCompany

m.02..01.03.01

点击阅读原文

进入FOMM杂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cme.com/mbyfl/1179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