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论 (一)解剖生理特点与感染的关系 感染是指由各种生物性因子在宿主体内繁殖及侵袭,导致机体产生以防御为主的一系列全身及局部组织反应的疾患。 口腔颌面部直接与外界相通,解剖结构、温度、湿度均适于细菌的滋生与繁殖,颜面皮肤的毛囊、汗腺与皮脂腺也是细菌寄居的部位,在局部遭受创伤、手术或全身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影响下,均可导致感染的发生。 颜面及颌骨周围存在较多互相通连的潜在性筋膜间隙,其间含疏松的结缔组织,感染易于通过其蔓延,颜面部血液循环丰富,鼻唇部静脉又常无瓣膜,致使在鼻根向两侧口角区域内发生的感染易向颅内扩散而被称为面部的“危险三角区”。 面颈部具有丰富的淋巴结,口腔、颜面及上呼吸感染,可沿相应淋巴引流途径扩散,发生区域性淋巴结炎,特别是儿童淋巴结发育尚未完善,感染易穿破淋巴结被膜,引起结外蜂窝织炎。面颈部感染可通过颈深筋膜沿气管前间隙、内脏血管隙和内脏血管后隙向颈部和纵隔扩散,形成更为广泛和严重的颈部和纵隔脓肿。 (二)常见致病菌 口腔颌面部感染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引起。近年来,由于应用厌氧培养技术,在口腔颌面部感染中还可检出厌氧菌,如类杆菌属、梭杆菌属、消化链球菌等检出率也极高,说明目前口腔颌面部感染最多见的是需氧菌与厌氧菌的混合感染。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诸如耐甲氧西林金葡菌等耐药菌株引起的感染亦日益增多。 因病原菌的不同,口腔颌面部感染可分为化脓性和特异性两大类,后者指结核、梅毒、放线菌等引起的特定病变。 (三)感染途径 1.牙源性病原菌通过病变牙或牙周组织进入体内发生感染者,称牙源性感染。牙与颌骨直接相连,牙体及牙周感染可向根尖、牙槽骨、颌骨以及颌面部蜂窝组织间隙扩散。由于龋病、牙周病、智齿冠周炎均为临床常见病,故牙源性途径是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主要途径。 2.腺源性由面颈部淋巴结感染扩散而引起。 3.损伤性继发于损伤后的感染。 4.血源性机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通过血液循环形成的口腔颌面部化脓性病变。 5.医源性医务人员行局部麻醉、手术、穿刺等操作未严格遵守无菌技术造成的继发性感染称医源性感染。 ——节选自《张博士医考红宝口腔执业含助理》第一卷第80页 北京看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如何治疗白癜风偏方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cme.com/mbyzl/234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