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患者切除面部肿瘤,1根血管要缝8至10针,用的线比头发丝还细—— 手术19小时完成“换脸术”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段涵敏通讯员王洁高兴 “换脸术”从科幻变为现实。 7月26日,医院“换脸”出院的张先生,伤口愈合顺利,讲话清楚,很快就可以恢复正常饮食。 2个月前,因患口腔癌,他口腔里黄豆大小的肿块开始疯狂生长,很快占满整个右半边脸。疼痛让他无法进食,两个月瘦了10公斤。 “患者入院以来,我们看到肿瘤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生长。”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闵安杰副教授介绍,张先生脸部皮肤由完整到破溃,肿瘤从口腔内部穿过肌肉长到外面,长到嘴唇,导致嘴巴都合不拢。 “如果不及时切除,患者不仅无法进食,肿瘤通过淋巴结转移,可能会侵犯到眼球、颅内,随时夺走他的生命。”闵安杰表示,要救命首先要切除肿瘤,但肿瘤切除后会形成一个近15×18厘米的巨大洞穿性创面,必须用皮瓣修复。 如何给张先生一张“新脸”,成为摆在医生面前的一道难题。以往修复手术一般是取带肌肉的皮瓣,但修复面部时,太臃肿,特别是还需要修复嘴唇,皮瓣要更薄。闵安杰选择采用国内最先进的穿支皮瓣技术,只取带皮肤和血管的皮瓣,减少皮瓣的厚度。 修复如此巨大的缺损,在全国都非常少见,从哪里取皮瓣呢?专家讨论决定,将面部缺损一分为二,从张先生的双侧腹部切取2块皮瓣,然后通过精准拼接,形成整张“面皮”。同时,切取左大腿处的皮瓣,修补口腔内的缺损。 为使手术更加精准,专家们还采用了数字化外科与3D打印技术进行“术前模拟”,为张先生“量体裁肤”设计“新脸”,同时让医生术前“心中有谱”。 7月2日上午,3组医生同台手术,分别切除肿瘤和制备皮瓣,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每块游离皮瓣移植到面部后必须有血液供应才能存活,因此必须在显微镜下进行微动脉及静脉的吻合。而吻合血管操作要求尤为精细,每根血管的口径只有1毫米左右,1根血管要缝8至10针,用的线比头发丝还细。只要一针没有缝好引起血管堵塞或漏血,都会导致皮瓣坏死。一旦有一块皮瓣坏死,都是灾难性的后果,整个伤口会感染坏死,手术就会失败。”闵安杰表示。 吻合一根血管需要20至30分钟,专家们在显微镜下一共吻合了7根血管。手术一共持续了19个小时,到第二天凌晨4时左右才结束。神奇的是,当3块皮瓣按术前设计拼接在一起后,张先生的“新脸”出现了,而且上下唇、鼻面沟及面部的形态及厚薄都显得“恰如其分”。经过20多天的术后精细护理,53岁的张先生“新脸”皮瓣血液运输和循环良好,未出现并发症。后续,张先生将继续进行放疗。 “湖南是口腔癌高发省份,很多患者就医时已是晚期,大多错失了手术机会。现在随着穿支皮瓣等显微外科技术的进步,使得这些患者获得了重生的希望。”该院口腔颌面外科主任蒋灿华教授表示。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cme.com/mbyzl/1633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