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故事簿「白衣故事簿」是一档深度人物专访栏目,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医生的从业生涯、领域思考及个人信念,挖掘“白大褂”下的温暖,讲述更有温度的医生故事。本期我们邀请到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主任季彤,谈一谈口腔颌面外科科室设立背后的故事,以及他对于领域的深度探索。季彤季彤//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学系主任香港大学牙学院荣誉教授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专委会副主委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委会常委、青年委员会副主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整形外科专委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颅底外科专委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显微外科医师分会颌面头颈及整形专委会委员国际内固定协会(AO/ASIF)颅颌面(CMF),中国区主席上海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专委会副主委上海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委会副主委上海抗癌协会肉瘤专医院肉瘤临床诊治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年4月17日,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病区正式开诊。医院基于国家医学中心发展规划,顺应口腔医疗发展、专科细分趋势而推出的重点科室。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作为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专委会副主委单位,主要从事口腔颌面部及头颈部疾病的外科诊疗。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始建于年,原为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是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国立大学医学院。年,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独立为国立上海医学院,为当时中国唯一的国立医学院。年,抗战爆发后,学院内迁至云南昆明;年辗转迁至四川重庆。抗战胜利,学院迁回上海,于年更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定名为上海医科大学。学院于年被定为全国16所重点高等学府之一,并于年入选首批工程。年,上海医科大学和复旦大学合并办学,组建成为新的复旦大学。年,新的上海医学院成立,作为复旦大学党政的派出机构,根据学校的授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发展规划、资源配置、对外交流等方面,行使相对独立的管理权限。年12月7日,复旦大学办公室发布了《关于成立复旦大学口腔医学院的通知》,决定成立复旦大学口腔医学院,医院(筹)建设,为复旦口腔医学发展添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回想上世纪50年代初期,季彤教授表示,那时的中国只有少量院校设有口腔专业,到如今复旦大学口腔医学院的成立,对于面向国家健康战略需求,高质量抓好口腔医学院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口腔医学已经成为与临床医学并列的一级学科,涵盖口腔颌面外科、口腔内科、口腔修复、口腔正畸、口腔种植等多个专业领域。季彤教授深知,口腔医学的发展受益于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口腔健康意识的提高,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对于人才的渴求也就越发突出。年季彤获得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学士学位,又前往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师从张陈平教授,并于年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颌面外科博士学位。年起入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院,历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党总支书记、科室副主任、教研室主任。年4月入职医院,创建口腔颌面外科,任科主任。进入口腔颌面外科领域工作后,他也曾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口腔颌面外科、耳鼻喉-头颈外科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牙学院口腔颌面外科访问、工作。深耕口腔颌面外科多年,看到如今学生对于口腔医学的填报热情,他感到由衷的高兴。季彤教授感叹,选择了医学,意味着选择了一条充满艰辛和不易的道路。培养一个初步合格的口腔颌面外科医生至少需要在口腔本科毕业后5-7年时间,在口腔颌面领域达到相对成熟至少需要10-15年。谈起自己为何选择成为一名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季彤教授表示,不为别的,只是为了心中那个“口外医生”的理想。“回望过去,我庆幸自己当年选择了一个我最喜欢的专业,并且为之付出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随着口腔颌面外科专业科室的不断发展,对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将持续增加,复旦大学口腔医学院的设立,无疑为这个具备良好前景的新科室带来了新鲜血液。为了进一步聚焦国家健康战略和口腔医学全面发展的态势,服务于医院的中心大局,医院重点新建口腔颌面外科专业科室。口腔颌面外科专业科室依托于医院强大的内外科临床体系,与相关科室通力合作,在口腔颌面外科方面从常见病到全身合并夹杂症的治疗在多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可以做到对病人全病程管理,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新的起点,新的挑战。如何更好地服务患者,给患者带来更大的便利和更高的医疗质量;如何提升口腔医学的科学技术水平,促进学科发展是口腔颌面外科设立、探索并坚守的首要原则。年8月31日医院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项目于正式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立项,这也是全国首个获批立项的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项目。季彤教授强调,医院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委预算管理单位,是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批“辅导类”国家医学中心创建单位,更是是国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单位。作为医院的新建专业科室、特色科室,口腔颌面外科团队的全体医务工作者要抓住发展机遇,把握发展趋势,以建设一流口腔医学学科为己任,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迈医院作出应有贡献。季彤教授认为,口腔颌面外科——不止是“面子工程”。更详细来说,口腔颌面外科是以外科治疗为主,研究口腔器官(牙、牙槽骨、唇、颊、舌、腭、咽等)、面部软组织、颌面诸骨(上颌骨、下颌骨、颧骨等)、涎腺以及颈部等部位疾病的诊治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在医院口腔颌面科室的专业特色方面,季彤教授介绍道,包括口腔癌/口咽癌的外科治疗及多学科综合序列治疗;头颈部肉瘤的外科根治与多学科诊治;应用血管化游离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及全身各处组织缺损;应用数字化技术及虚拟手术进行上下颌骨的功能性重建;应用美容切口进行腮腺、颌下腺肿瘤的微创手术等。在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学并不为人们所熟知,很多老百姓甚至不认识“颌”这个字。人们认为口腔科就是看牙病,且该范畴的疾病发病率相对较低,造成了直接就诊于口腔颌面外科的病人量较其他科室少。同时,居民的口腔健康意识不足,加上很多口腔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多患者就诊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医院的口腔颌面外科发展较好,医院的口腔颌面外科规模有限,医院的口腔颌面外科因缺乏临床医学平台的支持,进一步发展也有存在瓶颈。因此,季彤教授认为,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设立,对于推动全院医疗业务稳步发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补齐短板具有重要意义,有效发挥了国家医学中心补短板、填空白的引领效应,致力于打造医院医疗服务“新高地”。纵观牙医学(dentalmedicine)的发展史,是与外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的。据一些书籍的记载,“口腔外科”(oralsurgery)一词由美国人JamesEdmundGarretson(~)所命名。Garretson本人是一位外科医师,当时他在一所牙科学校讲授以拔牙术为主的口腔外科学。在以后的多年中,”口腔外科”医院科室建制的命名,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教科书和参考书。20世纪初即已有颌面外科(maxillofacialsurgery)的概念出现,并逐步发展成“口腔颌面外科”。得益于40年代的卫国战争,由于对颌面部战伤的处理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口腔颌面外科的名称在40年代后期的原苏联即早已得到广泛地应用和承认。口腔颌面外科学是口腔医学下的一个二级学科,由于其外科属性,也可以算作为临床医学中外科学的一个分支,具有口腔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双重特点和属性。20世纪40年代,临床医学中的颌面外科学与口腔外科学相结合,从而产生了口腔颌面外科学。年以后,随着大学院系的调整,我国才有了口腔外科或口腔颌面外科的正式建制和名称。年,卫生部颁布了口腔医学教育大纲,并将“口腔外科学”改名为“口腔颌面外科学”,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对“口腔颌面外科”的名称给以正式肯定。牙医学孕育诞生了口腔外科学;颌面外科学的发展与口腔外科学结合,则形成了口腔颌面外科学。现代口腔颌面外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则又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密不可分,诸如整形外科学、头颈外科学、显微外科学等等,并在此基础上又建立了其他的分支内容,衍化出颌面整形外科学、颅颌面外科学、颌面创伤外科学、颞下颌关节外科学等。这些亚专业学科的出现,又反过来更促进着口腔颌面外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从医多年,季彤教授见证了中国口腔颌面外科三十年的发展变化。到如今,作为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主任的他,担负了更为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建成“中山气质”和“中山风采”的口腔颌面外科是季彤教授的初心,也是他的梦想。什么是“中山气质”?什么是“中山风采”?一切为了病人是中山的文化,更是中山的精神。医院始终面向公众,服务患者,践行承诺,奋斗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在新的“赶考”路上,作为被赋予重望和力量的新建科室,口腔颌面外科将在中山精神引领下勇挑重担、守正创新,塑造更加闪亮的中山品牌,以科室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在季彤教授看来,走出“舒适区”是发展好口腔颌面外科的第一步。依托医院创新平台,秉持合作共赢、协同功效,发挥多学科共建共享优势,是攻坚克难的关键一招。为此,复旦中山口腔颌面外科牵头成立了口腔癌/口咽癌MDT门诊,联合肿瘤内科,放疗科,病理科,放射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神经外科,胸外科,血管外科,骨科,核医学科,超声科等多学科协作诊治,推进诊断、手术、化疗和放疗等全病程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口腔癌诊治疗效,提升专业化能力,进一步为患者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综合诊疗方案,攻坚复杂疑难肿瘤,持续守护患者的健康与微笑。天时地利人和,共同成就了复旦中山口腔颌面外科的建设;未来的建设,口腔颌面外科将在季彤教授的带领下劈波斩浪,稳定迈上新的一阶。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cme.com/mbyyy/1743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