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故事 “过山车”般的血糖 让人提心吊胆 患者老周每天提心吊胆,就怕出现低血糖。原本早晚两餐前使用胰岛素,基本可以控制住血糖。近来却医院。前一天的晚上患者正好生日,非常兴奋,比平时稍微多吃了点东西,第二天的空腹血糖就达到15.6mmol/L,患者自行在早餐前多加了4个单位的胰岛素,就出现了低血糖昏迷。通过入院检查,他被诊断为脆性糖尿病。 脆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范围大,病情极不稳定。除了1型糖尿病患者外,部分胰岛功能近乎衰竭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可能出现。由于这些患者的血糖控制完全依赖于外源性的胰岛素,而外源性胰岛素与人体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又有较大区别。于是便会造成血糖的大幅波动,患者容易出现酮症酸中毒和低血糖。 住院后,内分泌科医生给予老周胰岛素泵治疗。通过精确设定泵的基础输注率和餐前大剂量,提供最接近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胰岛素输注,从而使老周的血糖得到相对平稳的控制。同时,医生还对他进行生活方式和心理调节方面的指导。 专家解析 模拟人体生理胰岛状态 精准输出胰岛素 陆颖理:胰岛素泵治疗是采用人工智能控制的胰岛素输入装置,通过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的方式,模拟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模式从而控制高血糖的一种胰岛素全新治疗方法。 胰岛素泵最大的特点是能微量而持续地给药,使给入的胰岛素更生理化,合乎人体生理状态下的胰岛素分泌状态。 它不仅每3~5分钟分泌微量胰岛素,而且全天有波、波谷:两个波峰两个波谷:早晨5点到6点达高峰,下午4点到5点达高峰;上午10点到下午2点和晚上10点到凌晨2点是低谷。 由于胰岛素泵夜晚仅输出微量胰岛素,不再使用中效或长效胰岛素,减少了夜间低血糖,后半夜又能自动增加胰岛素输入降低凌晨的高血糖,使空腹血糖及白天血糖正常化,并减少了全天胰岛素的用量。 健康提醒 保持情绪稳定 避免血糖波动 脆性糖尿病患者尤其要重视生活有规律,应做到吃饭定时定量、少吃多餐。运动也要定时定量,每天固定的运动时间及运动量。情绪对血糖的影响在脆性糖尿病人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情绪变化可以引起血糖波动;血糖波动又可导致情绪改变,二者互为因果。因此调整心态,避免情绪波动,保持良好睡眠,这也是确保血糖平稳的前提。 延伸阅读 特色研究:儿时瘦成年胖,易患糖尿病 陆颖理教授团队在对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前后的人群进行了研究,发现婴幼儿期和儿童期因为自然灾害曾有过营养不良的人群,成年后又恰逢改革开放后食物供应充足,患糖尿病的比例比其他人群高出许多。这项研究曾获得中国糖尿病十大研究最具影响力研究奖。 陆颖理教授分析,生命早期的营养不良会给机体糖代谢的能力造成影响,或使机体在无法应对成年后高热量饮食。 根据这一发现,陆教授认为应该密切 上海九院内分泌代谢科是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临床科室,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重点学科;上海市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建设学科。上海九院内分泌科目前已形成“五个亚专科、五项特色技术和五个新技术”。 1.五个亚专科: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性腺疾病(性发育异常)、肥胖、垂体肾上腺疾病。 2.五项特色技术:示踪剂技术研究糖脂代谢紊乱、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技术、“多学科联合诊治甲状腺相关突眼”、多学科联合诊治性别发育异常模式、基因筛查诊断技术。 3.五个新技术:B超定位下甲状腺结节穿刺术、胰岛素泵治疗(CSII)、动态血糖连续监测(CGMS)、稳定同位素示踪灌流技术、单基因突变内分泌疾病诊断技术。 专家介绍 陆颖理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内分泌科主任,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内科学候任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医学专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骨质疏松症、风湿性疾病(如SLE,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炎等)等的诊治 门诊时间:星期二上午(专家)、星期三上午(特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cme.com/mbyxg/1241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