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由专门的内皮细胞、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足突组成,在全身循环和大脑之间提供一个选择性屏障,将大脑与其他器官区分开来。因此,血脑屏障可以保护大脑这一重要器官免受感染和有毒物质的侵害。从两方面来讲,血脑屏障的意义:1、从解剖学观点上看,这个结构是限制血液与脑之间的物质自由交换的一个系统,能选择性的将营养物质由血管内吸收代谢产物转运至血液中脑部毛细血管,结构与周围毛细血管结构不同的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相互交集不存在小孔,脑部毛细血管周围间隙较其他部位血管周围间隙较小,脑部神经细胞间隙约85%的脑毛细血管周围有神经胶质细胞包绕。2、从生理学观点看,这个结构具有体液调节的功能和保护脑的功能,在病理状态下,平常容易受到破坏,例如肿瘤炎症等致病因素均可以使血脑屏障通透性加大,各种原本不应透过的物质都能自由进出神经系统,这时屏障作用也就消失。既然存在血脑屏障,那么如果脑内病变需要用药的情况下,药物不能通过血脑屏障,应该怎么办呢?首先,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脑部疾病: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一类严重的感染性疾病,除给予必要的对症和支持治疗外,抗菌药物是必须的治疗药物。但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许多抗菌药物不能通过血脑屏障或通过得不多,在脑脊液和脑组织中达不到有效治疗浓度,因此治疗上抗菌药物的选择尤为重要。 影响药物通过血脑屏障的因素有多种,一般来说对于脂溶性高、分子量比较小、化学结构比较简单的药物、游离的药物其血脑屏障通透率一般较高。 大多数药物在脑脊液中的浓度明显低于血清中的浓度。根据血脑屏障对不同药物的通透性不同,可以将抗菌药物大致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无论脑膜是否有炎症均易透过血脑屏障,这一类药一般均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如磺胺类、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氯霉素以及利福平等。第二类,脑膜炎症时,药物血脑屏障通透性明显增加并产生明显的抗菌效果,这一类抗菌药的种类较多,如青霉素类、头孢呋辛、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以及糖肽类抗菌药物等。第三类,即使脑膜发生炎症时,药物仍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或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如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类(除头孢呋辛)、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多数氨基糖苷类和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参考文献 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版) 2.《中国国家处方集》() 3.黄佳,白婕,赵志刚.抗菌药物血脑屏障通透能力概述[J].药品评价,,9(35):32-36. 4.徐红,刘皋林,王晓平.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药物治疗现状[J].世界临床药物,,34(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cme.com/mbywh/1383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