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下颌升支边缘性骨髓炎X线表现下属哪项是错误

A、病灶区大量死骨形成

B、升支部位弥漫性密度增高

C、病灶区可见局限性骨质破坏灶

D、骨质增生为主

E、CT横断面图像可显示骨膜下成骨

1、

A

2、某患者右下阻生智齿反复肿痛1年余,1周来右面下部出现肿胀伴开口受限,X线片示8近中阻生,下颌升支弥漫性密度增高,其中可见局限性骨质破坏灶,升支外侧皮质无明显破坏,但密质骨外侧有骨质增生,可能的诊断为

A、牙源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B、牙源性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C、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D、颌骨结核

E、成骨肉瘤

2、

B

升支外侧皮质无明显破坏,但密质骨外侧有骨质增生(提示有损害和增生)。考虑是B。边缘性颌骨骨髓炎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边缘性颌骨骨髓炎的感染来源,与中央性一样多为牙源性,其中又以下颌智牙冠周炎为最多,其他病灶牙引起者较少。感染的途径是炎症首先累及咬肌间隙或翼下颌间隙,然后侵犯下颌骨的骨膜,发生骨膜炎,形成骨膜下脓肿(即咬肌或翼下颌间隙脓肿),边缘性颌骨骨髓炎慢性期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腮腺咬肌区呈弥漫性肿胀,局部组织坚硬,轻微压痛,无波动感。病程延续较长而不缓解,或缓解后再反复发作。由于炎症侵犯咬肌,多有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进食困难,全身症状一般不严重。X线片上可见病变区骨密质破坏,骨质稀疏脱钙或者骨质增生硬化,由于病程长,局部骨质逐渐软化,肉眼观很像蜡样骨质,伴有脓性肉芽组织及小块薄片状死骨形成。死骨与周围正常骨质有时不能完全分离,边界不易明确分开,很少有大块死骨形成。如果病情未能得到彻底控制,虽为慢性炎症,但可反复急性发作,病变逐渐向颌骨内扩展而波及骨髓腔,形成广泛性骨坏死。

3、某舌癌患者因术盾放疗造成患侧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并继发感染,局部反复肿胀,伴剧烈疼痛,以下治疗措施中,哪项是不适当的

A、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B、高压氧治疗

C、理疗

D、局部冲洗,保持引流通畅

E、在健康骨质范围内施行死骨切除术

3、

C

放射性颌骨坏死(一)概念:由射线引起的放射性颌骨坏死及其继发的放射性颌骨骨髓炎(二)病因1.血管栓塞学说2.骨细胞直接受损学说。口腔组织对射线平均耐受量为6~8周内给予60~80Gy。(三)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病程发展缓慢,数月乃至十余年始出现症状。发病初期呈持续性针刺样剧痛,牙槽骨、颌骨骨面外露,呈黑褐色;继发感染后在露出骨面的部位长期溢脓,久治不愈。牙关紧闭;死骨分离的速度非常缓慢组织坏死,形成洞穿缺损畸形。病程长,全身呈慢性消耗性衰竭,消瘦及贫血。(四)治疗原则1.全身治疗控制感染;给予镇痛剂。增强营养,输血;高压氧。2.局部治疗死骨在未分离前,每天冲洗(低浓度过氧化氢或抗生素液)。骨钳分次逐步咬除死骨,已分离后的死骨予以摘除,口腔黏膜与皮肤被放射线累及部分,也可一并切除。感染期理疗容易使感染扩散。

4、某患者局麻下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残根,拔牙过程顺利。但4天后出现发热,右咽侧肿痛明显,后出现张口受限。白细胞计数11.0×/L,最可能的原因是

A、拔牙创感染

B、嚼肌痉挛

C、翼颌间隙感染

D、咬肌间隙感染

E、颊间隙感染

4、

C

翼下颌间隙位于下颌支内侧骨壁与翼内肌外侧面之间。前界为颞肌及颊肌;后为腮腺鞘;上为翼外肌的下缘;下为翼内肌附着于下颌支处;呈底在上、尖向下的三角形。此间隙中有从颅底卵圆孔出颅之下颌神经分支及下牙槽动、静脉穿过,借蜂窝组织与相邻的颞下、颞、颊、下颌下、舌下、咽旁、咬肌诸间隙相通,经颅底血管、神经还可通入颅内。1.感染来源常见为下颌智牙冠周炎及下颌磨牙尖周炎症扩散所致;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时消毒不严也可引起翼下颌间隙感染;此外,相邻间隙,如颞下间隙、咽旁间隙炎症也可波及。2.临床特点常是先有牙痛史,继之出现张口受限,咀嚼、吞咽疼痛。口腔检查见翼下颌皱襞处黏膜水肿,下颌支后缘稍内侧可有轻度肿胀、深压痛。由于翼下颌间隙的位置深在,即使脓肿已形成,亦难由临床直接触及波动,常需穿刺方可确定,因而常易延误诊断,致使炎症向邻近间隙扩散,形成颞下、咽旁、下颌下、颌后等多间隙感染,导致病情复杂化。

编辑/林楠

视角锥度

简介:本







































擅长治疗白癜风
哪家治疗白癜风最出名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cme.com/mbyjg/939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