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县防指最新公告 水情通报(7月13日8时) 桂坝江15.73,落0.08,超警戒水位1.03米; 菜子湖16.98,落0.06,内外差0.23,超保证水位0.13米; 白荡湖15.02,落0.03,内外差-1.00,超保证水位0.53米; 枫沙湖13.73,涨0.01,超保证水位0.02米; 小陈瑶湖11.73,落0.01,超危险水位0.23米; 两赛14.40,落0.05,超危险水位0.40米; 汤沟河13.37,涨0.13,内外差-2.13。 枞阳县防汛抗旱指挥部 年7月13日 14号到16号我县将有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 随着洪峰和台风相继过境,未对我县造成明显的强降雨过程。本周我县天气状况如何?本台记者采访了县气象局天气预报员王泽华。据王泽华介绍,12号到13号受台风残留系统影响,我县多阵雨或雷雨天气。从14号开始,我县将有一次明显降雨过程。 气象预报人员提醒,由于前期降水已显著偏多,须防范山区山洪地质灾害、中小河流洪水及城市内涝等次生灾害。(刘奇报道) 紧抓晴好天气夯实防汛基础 枞阳镇坚持不懈加大江堤巡查力度枞阳镇江堤防汛民工精神饱满,战高温、斗酷暑,坚守岗位,镇、村带队干部不畏疲劳,连续奋战,强化巡查防守责任,落实查细、查实、查全“三查”制度,实行24小时不间断“拉网式”巡查,不留死角,不忽视细小,确保江堤固若金汤,安全度汛。(通讯员报道) 7月12日下午3点,高岭圩杨市材段出现险情,干群组织紧急抢险。(陈斌报道) 项铺:提神振气确保安全度汛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防指、白荡湖流域防指和现场指导防汛救灾的各级领导指示精神,项铺镇坚持“四个进一步”,提神振气,迎战新一轮强降雨,确保安全度汛。 目前,各村都严格按照镇防指的要求,堤上干群并肩作战、日夜坚守,做到了水退人不退。各堤段50根防汛桩、袋装好土石备险的沙袋都运到了险段,防汛物资准备充足。各村更加健全的“党员先锋突击队”斗志昂扬,整装待发。(王胜报道) 义津:无惧天气酷热架设电力线路 7月13日,义津供电所员工冒酷热为义津镇杨湾大圩南堤架设防汛巡查照明线路。(李应福报道) 爱心涌动枞川大地 7月13日上午,枞阳农商行项铺支行送食品、矿泉水到唐山联圩白石村防汛工棚,慰问战斗在抗洪一线的人员。(陈莉报道)?? 7月13日上午,浮山镇浮山农商银行一行人先后慰问在浮山大圩、双岗大圩值守的一线抗洪人员,并送来了矿泉水、方便面等防汛必备物资。(鲍瑀报道) 7月13日上午,枞阳生活网组织爱心网友和志愿者前往凤仪乡,送去大米、矿泉水、蔬菜等生活必需品。(通讯员报道) 浮山镇:大水无情巾帼有爱 7月13日,浮山镇巾帼健身队队长鲍文秀一行七人来到浮山镇人民政府,她们带来筹集到的爱心资金请镇政府帮忙捐至县民政局救灾账户。浮山镇副镇长姚竹青接待了她们,并安排工作人员按要求将捐款转至县民政局。队长鲍文秀表示,“在得知枞阳受灾严重的情况后,便立即在 徐波是这支部队的一名班长,7月7号上午他同时得到了两个消息:外婆去世和部队马上要开赴枞阳参加防汛抗洪。是回家见上从小带大自己的亲人最后一面,还是去守护更多的父老乡亲的安全。抉择面前,作为一个战士,一名党员,徐波强忍着悲痛,毅然同部队一起踏上了抗洪抢险的战场。 徐波告诉记者:“当时听到外婆去世的消息之后,恨不得马上就回家,见她最后一面,但走到大堤上发现长江的水很大很大,我没有回去,但是我相信外婆的在天之灵也不会怪我。” 王永振是一名有着16年军龄的老兵,退伍手续都快下来了,可是,当得知自己所在部队接到了紧急防汛任务,他主动请缨参加抗洪抢险。在这支支援枞阳抗洪抢险的武警队伍中,像王永振一样的老兵还有11人。 王永振说:“作为一个老兵应该是模范带头,带领战友们把这项任务完成好,为我们的第二故乡在奉献一点力量。” 一袋土包就有六、七十斤重,官兵们每天要扛二、三百袋,从百米外的地方运到堤埂上进行加固。一天下来,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而每一次行动,党员干部始终是背得最重、冲在最前面的人,身先士卒带领战士们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将守护百姓家园的二道防线,一米一米地加固、加宽。(左丰华) 张四九:“屡过家门而不入”的抗洪战士 昔日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今有“80后”枞阳籍抗洪战士,屡过家门而不入。这是记者在抗洪一线采访时遇到的真实故事。 他叫张四九,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防洪墙挥汗如雨地忙着沙包打撑作业,由于天气炎热加上高强度的连续作战,他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紧紧地贴着身体,但上衣上的红色共产党员袖章却愈发耀眼。 张四九告诉记者,自己是枞阳县周潭镇彭桥村人,虽然今年才31岁,却已有12年的军龄。洪灾发生后,他所在的解放军第十二集团军某部接到任务紧急驰援安徽。“开始只知道去宣城参加抗洪救灾,并不知道要回老家枞阳来抢险”。采访的间隙,张四九一边不停地擦汗,一边大口大口地喝水,以补充刚才高强度劳动所消耗的能量。 7月3日,张四九随部队赶赴宣城市双桥联圩,由于灾情严重,他们顾不上休息,立即投入战斗。经过三天四夜的连续奋战,险情得到有效控制。大家都来不及休整,新的抢险任务又来了。 “连长说这次抢险目的地是枞阳县陈瑶湖镇,我一听是我的老家,心里既激动又兴奋,作为家乡人,我能为家乡的抗洪抢险出一份力,我觉得很自豪。”7月6日晚张四九随部队从宣城出发进驻枞阳县陈瑶湖镇,此地离他家的距离不足十公里,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一直没有往家里打电话。7月7日,强降雨还在持续,险情也在进一步加重,听周边的群众说周潭镇不少地方也进水了,张四九终于按捺不住,趁着吃饭的间隙给家里打了电话。“当时电话是父亲接的,他得知我回家来抗洪救灾,心里特别的高兴,说家里一切都好,你是党员,你要带好头,这是你为家乡出力的时候”。说起父亲,张四九一脸的愧疚。 原来,那时父亲生病在家,由母亲照顾,但为了让孩子安心抗洪,这些父亲并没有告诉张四九,在7月9日部队转战县城防洪墙的时候,张四九的母亲在电话里告诉了这些。 虽然张四九的心里牵挂着生病的父亲,但在大灾面前,他唯有放下儿女情长,才能对得起父亲的良苦用心。“这次洪水超过了98年,看着一路被淹没的农田和村庄,我很心痛。我现在只有坚守一线,和大家一起并肩作战,为家乡抗洪抢险多出一份力。” 在结束记者简短的采访之后,张四九又跑步加入抗洪抢险队伍中,紧张地忙碌起来。(文/吴福成图/周曼雄) 党徽在圩埂上闪光 ——铜陵港华驻建设村工作队长胡直防汛抢险记 在建设村江心圩大埂上,你经常看到一个佩戴党徽、讲着普通话,风里来、雨里去的身影。他就是是铜陵港华集团驻建设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建设村第一书记——胡直。生活简朴惜时如金 开始我们担心城里下派的扶贫队长在农村住不习惯,时间也呆不长,然而相处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完全颠覆了当初的想法。 来到会宫后便向自己的单位申请一辆两轮车,他说两轮的车子防汛方便,乡村小路,骑着就能到了。于是,建设村的群众总是会看到一个戴着党徽,骑车在建设村各条小路上穿梭的胡直。 胡直很珍惜时间,之前他总是揪心建设村的扶贫工作。他用最短的时间将建设村人文历史和地形地貌熟悉,寻找一些适合引进种养殖业的地方。他说“在建设村三年,一定要让贫困户脱贫,帮助他们找到致富出路。”几个月来,他一家一家询问致贫原因,一户一户动员产业扶贫。防汛期间,他更是惜时如金,上午防汛,中午利用饭前的时间与村里干部一起去群众家核灾。看到一些老房子,总是会主动察看房屋结构并叮嘱房主一定要注意人身安全。村里人知道胡书记来了都非常开心。严防死守与圩堤同在 建设村江心圩和李圩一直以来都是胡直心里悬挂着的石头。江心圩和李圩毗邻,两个圩都是千亩以上的大圩,一旦溃破,建设村受损的可能是近三千亩良田和数条公路,几十个村民组得转移。这样的破坏是毁灭性的,他不忍心看到,所以他始终坚持着,严防死守,抗战到底! 7月6日暴雨的晚上,他的举动让所有人都热泪盈眶。接连几日的暴雨使得李圩水位攀升,很快拦水坝就与外围的公路齐平。6日晚7点,正在周边巡逻的他听到巡逻的人说李圩拦水坝有可能漫破。他来不及打电话给村里干部就跟着两个巡逻的一起去漫破的地方。当时洪水猛兽般咆哮,有的人望而止步,不敢上前。可是,时间不待人,如果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将这脆弱的一段埂加固,那么李圩的拦水坝会在短短两分钟内全部坍塌,周边的千亩良田和几条村村通公路都会被洪水侵蚀。胡直没有时间思考,他用临近的土包往漫溢段上叠加,可是由于水的冲击力,往上架的时候会被水冲走,于是他整个人全部趴在土包上,用身体压住了洪水。周围的老百姓听到洪水泛滥的声音后都从家里跑出来,看到胡书记用身体压着缺口上的土包便纷纷自愿来填土补缺。雨水一遍又一遍冲刷着胡直的衣服,他的衣服湿透了,他身上的汗与水融合在一起。做事的人眼睛里闪着泪光,因为他们没有见过一个人这样勇敢地站在洪水面前。当人问及他是否恐惧的时候,他却只是说,我也没想那么多,只是自己去干了。平淡得让人惊讶,正如他身上佩戴的党徽,每天都带在胸前,用他的话来说,没有想那么多,只是每天都习惯戴着,习惯被提醒,我是一名党员。 在江心圩防汛的时候他也是操碎了心。每一天细致地检查,一旦发现有危险路段,他就会将防汛抢险分队的队员叫来商量对策,好几个渗漏地方都是他发现早早预防才没有导致溃破发生,用他的话便是,都坚守到这个程度了,不能因为一点小问题没有解决就把圩搞破了吧。 他总是骑车来回穿梭在两个圩口的路上,很多人说他精力充沛,可以不舍昼夜,其实,他的心如同党徽一样明亮。身体力行凝聚力量 村里的干部和群众都对胡直竖起来大拇指。在建设村李圩抗洪一线待了七日的老队长看到其他人问及胡书记就说:“胡书记真的是一位没有架子的好书记,我们每天在这边干活,他总会为我们送水,一天都没有停过。”建设村会计程永发说:“胡书记真让人佩服,值得我们学习。”从程永发口中得知防汛期间,胡直接连4日在桥头值夜班,他将自己的车开过去放在桥头,晚上与几位队友一起巡逻,在车上休息。他隔一会就去圩埂上看看,一夜接着一夜,只见他皮肤越来越黑,只见他越来越消瘦,只见防洪埂越筑越高。他用真诚赢得民心,他用高尚的品质感染了群众,所以,别人对他心服口服。与村干部相处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印象中深刻的一幕还是在抬机战里机器那次,老机站在李圩坡下,由于水位攀升,必须要将机器抬出来,机器进水就没办法再次使用。这抬机器公斤。胡直看到后皱了下眉头,说:“我们一起抬。”周围的群众用诧异的眼神看着他,心里还在犯嘀咕。只见胡直捋起袖子,对他们说:“我们一起干,大家都出力。”这个坡坝有十几米高,雨后路很滑,抬了多次在半路上就滑下来,胡直不断鼓励大家,终于在第五次的时候,机器被抬上了坝埂。正在这时,他出现了头昏呕吐现象,周围的群众把他扶在石头上坐一会,给他递来水,他喝点水歉意地说:“以前在公司里上班基本上都是在室内,室外这样的干活很少,以后要多多加强。”说的人很平淡,但是看着的人却很心疼。在建设村抗洪中不管做什么事情,他总是第一个做,正是他有这样一颗热忱的心,他们的联合党委才更有凝聚力,防汛中展现出非凡的战斗力。 从李圩到江心圩,从江心圩到李圩,这条短短的路上,胡直的衣服没有干过。暴雨中来回奔波,晴天下汗如雨下。他的每个举动都彰显着一个党员的风采,每句话都闪烁着党徽的颜色。(朱芳航) 安置点里的新生活 7月6日会宫镇妇联与共青团组织衣物和杂志去了安凤安置点。不一会,有几位中年人就拿起杂志看。 当我准备回去的时候,经过一个教室,看见一位大叔戴着眼镜在看书。周围依旧嘈杂,可是这并不影响他有颗安静的心。 会宫镇共青团书记带着他儿子一同去了安凤村安置点,儿子将自己的玩具和零食给安置点的孩子,孩子坐在玩具附近,啃着米饼。灾难虽然可怕,但是灾后也有温暖,家园会重建的,孩子的童年不可以缺失。 三天后,我又去了安置点,一位老大爷躺在床上静静地看书。似乎周围一切的喧闹都与他无关,他沉浸在字里行间里,虽然我并不知道他在故事里读到了什么,但是我在他的举止里读到了一些关于安宁的句子。 就在同一天,我经过一个教室,看见一位少女半躺在床上看书,我不忍心从她身边经过,因为我怕打扰她那种安静。 到了午饭时候,我与他们一同吃饭。吃完的时候看到这样的一幕。爷爷奶奶一手抱着一个孩子,孩子睡着了,在他们手臂上。后来得知,两个孩子是唐兄弟,孩子的父母都在外面务工。(文/图朱芳航) 为善行义举点赞! 众志成城,打赢抗洪救灾的最后胜利! 编辑吴福成 赞赏 长按广州权威的白癜风医院早期白癜风治好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