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福建疼痛之家」可快速   比椎体及硬膜外感染少

椎间盘术后感染    1.0%~2.8%

椎间盘造影       1.0%

安徽医学院()   16例

本组(近10年)      37例(原发性感染25例)

椎间隙感染的途径

病原菌进入椎间隙的途径有两种:

1手术直接感染

发生率在0.1%~0.5%之间。

近年来,经皮穿刺椎间盘抽吸术和经内镜椎间盘切除术盛行,一旦器械消毒不严格,容易发生椎间隙感染。

2经血液播散椎间隙感染的分类和病原菌

原发性:血源性

儿童   极少,Crawford()36例

成人   病原菌 → 纤维环

        经Batson椎静脉丛感染

继发性:直接污染

病源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真菌、特殊病菌

特殊类型椎间盘炎——痛风性椎间盘炎!!

椎间隙感染的原因1过程因素:

手术器械消毒不彻底;

无菌技术与无创操作不到位;

硬膜外麻醉插管处针眼感染;

环境因素、手术暴露时间长;

失血量大。

2局部易感因素:

手术部位的感染灶,如腰背部毛囊炎;

椎间盘的结构特点——纤维环内层和髓核缺乏血供。

3椎间隙感染的相关因素:

局部血供差,不易愈合;

无创或术式选择不当;

全身情况差,糖尿病、结缔组织病、免疫障碍等;

无菌操作技术不严;

暴露时间过长。

椎间隙感染的病理分期1炎症细胞浸润期

2w内主要由炎症细胞浸润,髓核中软骨样细胞萎缩,巨噬细胞吞噬胶原蛋白和蛋白聚糖。

2炎症细胞破坏期

2~8w,椎体边缘骨质破坏,终板软骨细胞破坏,出现椎间隙变窄,纤维环局部变性、坏死;毛细血管增生,新骨形成,炎症细胞逐渐减退。

3修复期

8~12w或更长,椎间隙变窄,新骨形成,继而出现椎体边缘硬化或椎间融合。

椎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1腰痛与腰腿痛

不明原因出现持续腰痛或腰腿痛,并逐渐剧烈,体位改变更甚。

术后原有腰腿痛症状一度缓解,但1~2周后又出现严重的腰腿痛,多为痉挛抽搐样,阵发性发作,夜间更甚,触动患者或病床等轻度外界刺激,均可引起剧烈下肢疼痛。

被动体位:屈膝、屈髋侧卧位以减轻疼痛,下肢不能伸直,直腿抬高受限。腰肌痉挛,不敢活动,感染间隙压痛明显。

2体温变化

体温可达38℃以上,多数患者在手术后1周左右体温又上升至38℃以上,持续2~4周。

少数急性期患者,可持续高热39℃以上及全身中毒症状,可持续3~4周。

3其他症状

腹胀、腹痛、腹肌紧张;

髋关节或大腿内侧疼痛;

脑膜刺激症状—颈部有抵抗,Kerning征(+)伴有恶心、呕吐、不能进食。

椎间隙感染的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总数及分类

正常或稍偏高,只有发病早期及全身症状较重的急性期白细胞总数才明显升高。

血沉

一般明显增快。是诊断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可靠指标,需要结合临床症状才有诊断价值。

细菌学检查

ESR(erythrocytesedimetationratio):快!!

C-RP(C-reactiveprotein):增高

PCT(procalcitonin)

血象:WBC升高(儿童)

细菌培养可阳性(血、椎间盘)

儿童可能阴性

特殊病原学检测(真菌、厌氧菌…)!!

2影像学检查

X线片

3周内:无诊断意义;

1个月后:椎间隙变窄,相邻椎体关节模糊,软骨板边缘骨质疏松,进而骨质破坏;

3个月后:边缘硬化、增生;

5~7月后:感染的椎间隙骨质融合。

X线表现一般要1个月后出现,可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椎间隙变窄,发生于起病头3个月以内;

第二阶段:从起病3个月后开始,表现为软骨下骨质进行性硬化,邻近椎体密度增加,侧位片上特别明显,这是由于骨膜下新骨形成所致;

第三阶段:邻近椎体终板进行性不规则,椎体缘出现反应性硬化,说明炎症进展;

第四阶段:椎间隙呈“气球样”改变,伴椎体侵蚀,仍可见椎体密度变化。

CT扫描

可于2周时发现椎体软骨板边缘有虫蚀样改变。

MRI

T1加权可见感染间隙上下椎体低信号;

T2加权高信号。

椎间隙感染的诊断

腰椎间盘术后并发椎间隙感染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如果术后1~2周时已经缓解的腰腿痛又突然加重,出现突发性腰及下肢痉挛性抽搐痛样痛,体温升高,则应考虑到椎间隙感染的可能。

L2、3椎间隙感染ECTandL5、S1CT

L5、S1椎间隙感染MRI

L3、4与L4、5椎间隙感染MRI

椎间隙感染的鉴别诊断

结核

肿瘤(椎体、椎管内)

椎间盘突出、脱出

椎管内感染

化脓性脊椎炎

椎间隙感染的治疗

椎间隙感染的治疗原则

绝对卧床休息

抗炎

止痛

手术

清创

病灶清除+内固定

1非手术治疗

支具固定——缓解腰及下肢的痉挛性疼痛。固定时间应在3个月以上至半年,之后再行腰背肌锻炼;

抗生素应用——对于高热患者,必须应用大量抗生素才能控制炎症,抗生素应使用至体温和白细胞都接近正常;

全身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营养、抗炎、解痉在感染的早期尤其重要。

以非手术治疗为主:早期、足量、足疗程。

抗生素并给以全身支持疗法。在全身与局部症状消退后还需口服抗生素4~6周。

抗生素在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

碳青霉烯类抗菌谱比较

抗葡萄球菌、肠球菌等活性

帕尼培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

抗肠科杆菌活性

美罗培南帕尼培南亚胺培南

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

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帕尼培南

抗鲍曼不动杆菌活性

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

亚胺培南:不适合用于脑脊膜炎

喹诺酮的分类方法

第三、四代不推荐用于椎间隙感染!!

大环内酯类抗菌谱及适应证

老大环内酯类:主要作用于G+菌,作为青霉素类过敏患者的替代药

常用品种:红霉素、琥乙红霉素、交沙霉素

新大环内酯类:对G+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支原体或衣原体、军团菌等非典型病原体的抗菌活性增强

常用品种: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

不推荐用于椎间隙感染!!

其他抗生素

革兰氏阳性球菌常见的药敏模式——葡萄球菌

革兰氏阳性球菌常见的药敏模式—肠球菌

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药敏模式—铜绿假单胞菌

2手术治疗

大多数椎间隙感染非手术治疗都能奏效但卧床、抗感染时间长

症状严重

持续高热

炎性指标持续升高

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局部引流

对神经根刺激症状明显、疼痛难以忍受而MRI显示有较多脓液者,可行椎间盘穿刺抽吸,或置管引流,同时可获得病原菌。

微创手术

椎间盘镜

椎间孔镜

开放手术

适用于有神经症状与脊柱失稳的患者

手术方法:椎板切除减压术和病灶清除术

对椎节不稳定者需行椎弓根固定与融合术

部分慢性病例症状可能反复

腰5骶1椎间盘术后感染,再次清创术后Tenor内固定及椎间融合

L5、S1椎间隙感染:经腹膜外前路病灶清除钢板、Cage内固定

L3~4、L5~S1、Th11~12多间隙感染L3~4手术

L2~3原发性感染

L2~3感染,误诊为TB和肿瘤

L4~5原发性感染Dynalok固定

男性、48岁,L5-S1椎间盘突出,开窗术后感染

L4、5原发性感染;L2陈旧性骨折

椎间隙感染的预后

约1/2的病例病变局限于椎间盘内

1/2病例的病变炎症扩展至邻近椎体

后期表现为出现骨桥,极为坚硬

除急性金葡球菌感染外,一般很少有骨性融合

慢性迁延型

脊髓神经损伤(炎性肉芽压迫、脊髓血管栓塞),Kemp报道截瘫发生率竟高达40%,其中1/2病例合并有糖尿病

椎间隙感染的特殊病例报告

女性、39岁,L5-S1椎间盘突出术后疼痛加剧、发热3月,诊为椎间隙感染,多次清创,无效,最后病检为“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

男、45岁,术前诊断L5~S1椎间隙感染伴不稳;术后1周反复高热,病原学检测为Brucella,保守治疗,追问有“屠牛”史;

男、65岁,腰右侧疼痛1年,加重伴左侧疼痛1月,crp/SR增高,术后3月症状反复,泰能和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无效,真菌培养(烟曲霉菌);抗真菌治疗缓解;

男50岁,颈肩痛5年,四肢麻木、无力2月,加重3天入院,有痛风史25年。四肢肌萎缩,感觉减退,双上肢肌力2-4级,双下肢肌力0级,四肢肌张力降低,右侧Babinski(+)。入院诊断C5、6椎间隙感染伴四瘫;2次手术后诊为









































子宫颈癌的早期症状和晚期症状
情感测试爱情中你想要的是什么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cme.com/mbyjg/251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