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作为以人体健康为中心的生命科学,其研究和服务的对象不仅包括患者,还包括健康和亚健康人群。

中医养生保健就是在中医学理论的科学指导下,采取正确的预防、康复措施,增进人体健康,提高生命质量,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四大基石

养生保健内容丰富、方法多样,最为核心的内容包括平和的心态、均衡的营养、合理的起居、适量的运动四个方面,而中医养生正是将情志、饮食、起居、运动视为个体保健的四大基石。

调摄情志

情志指人的情绪、情感。积极的情绪、情感对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生活中长寿的人大多性格开朗、乐观,情绪稳定,精神愉悦,而急躁、焦虑、忧郁和愤怒等不良情绪往往成为健康乃至生命的隐形杀手。

合理饮食

合理的饮食不仅可以提供生命所需的能量,还可以补益人体的精、气、神,保障机体功能的协调平衡。饮食不当会损伤脾胃、耗损正气,引发机体的各种疾病和早衰。要做到结构合理、五味调和、饥饱得当、寒温适宜、定时定量、安全卫生。

起居调摄

起居调摄是指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妥善处理生活细节,保持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习惯,做到起居规律、劳逸结合。注意睡眠卫生,做到定时睡眠,避免熬夜和久卧。注重居室卫生,营造清洁、宁静、放松的居住环境。季节变换之时或遇异常气候,要根据自己的体质特点恰当地增减衣物。

运动养生

运动养生是指运用各种器械或者徒手的运动方式来锻炼身体,从而达到增强体质、愉悦心情、延年益寿的目的。运动养生要选取适宜的时间,要遵循动静有度、持之以恒、因人而异的原则。无论是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保健运动,还是跑步、打球、骑自行车等现代运动,只要选适合自己身心状况的运动项目,并坚持不懈地锻炼,都将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

全面保养持之以恒

全面保养、调理,是要求我们在养生保健过程中要有整体观念。养生必须注意到生命活动的各个环节,考虑到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综合顺时保养、起居保养、饮食调节、情志调节、形体运动、药物养生、针灸推拿等多种方式,对身体进行全面调养。

养生保健要避免走偏路、走极端,譬如有人认为“补即是养”,于是大吃补药、补品,有人认为“不可劳形”,于是一味静养、贪图安逸,有人认为“动则不衰”,于是超负荷运动等,这些都是过偏的表现,非但对健康无益,还会致使身体失调,甚至生病。

养生保健不是一朝一夕、一劳永逸的事情,也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它必须贯穿个体生命发展的全过程。

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而言,很有必要掌握一些养生保健的方法,养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提高自我保健和疾病防治能力,从而练就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抗压能力,为未来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服用中药因时、因地、因人

中药保健就是利用中药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的偏性,来调理、纠正人体气血阴阳的失衡。“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酸能养肝”“苦能祛火”“甘能和胃”等,体现的就是中药保健的妙处。

中药保健虽好,但并非人人适合、时时合适。俗话说:“少年进补,老来吃苦。”说的是人在年轻时要忌服过多的补品。由于青少年生机旺盛,气血未充,脏腑娇嫩,病情的寒、热、虚、实变化较快,在疾病的治疗和调理过程中要少用补益药物,以防病邪留滞体内。而且,药物能在体内产生耐受性,从小吃补药,等老了真正需要进补时就已经不能达到补益作用了。

另外,服用中药还要注意不同年龄的人出现同样的症状,往往需要采用不同的药物来进行调治。比如“上火”,儿童可能是“肺热不宣”,年轻人可能是“肝火旺盛”,中年人可能是“胃火炽热”,老年人则可能是“虚火上炎”,这些都必须仔细辨证、对证下药。

中药的偏性决定了不同体质的人需要选用不同的中药来养生保健,否则可能适得其反。我们常用菊花、金银花、夏枯草等中药来冲泡凉茶,这些药物大多具有寒凉之性,是清热祛火的良药,适合经常面红目赤、牙龈肿痛、口腔溃疡的温热体质的人食用。但是,对于面色偏白、手脚冰凉、大便较稀的寒凉体质的人而言,过多饮用凉茶则可能进一步耗损人体的阳气,产生并加剧阳虚的症状。

服食中药不仅要看个人体质,还要抓住用药的时机。常言道“晚上吃姜犹如吃砒霜”,对于热性体质的人来说,晚上吃姜确实危害很大,但是对于寒性体质,尤其是虚寒体质的人,此时服用生姜却是一剂良药。又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郎中开药方”,冬天阳气潜伏于体内,日久就会郁结化热,所以冬天吃些萝卜可以消食祛痰,缓解体内阳气的郁结;而夏天人们习惯于夜间贪凉、食用寒凉食物,所以容易产生暑湿,影响脾胃功能,这时吃点姜则有助于解毒杀菌、散寒解表、开胃止呕,能有效地防治胃肠道疾病。

中医保健五穴位

膻中

位置:位于人体前正中线,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膻中穴是任脉上的主要穴位,常用于治疗胸腹疼痛、心悸、呼吸困难、咳嗽、过胖、过瘦、呃逆、乳腺炎、产后缺乳、咳喘病等。

保健功效:如心脏不适,出现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头晕目眩等症状时,按膻中穴可以提高心脏的工作能力,从而缓解症状;工作、生活压力大,感到烦躁、胸闷、心情不畅时,按膻中穴可以促使气机顺畅,疏肝解郁。

三阴交

位置: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往上3寸,胫骨后缘处。

三阴交穴位于足三阴经交会处。

保健功效:具有健脾益肾、疏肝理脾、调理月经的功效,常用于防治男性性功能障碍、妇女经带疾病,对于增进脏腑的功能,尤其是生殖系统的保养具有重要作用,有“妇科主穴”之称。

足三里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外膝眼往下3寸,腓骨小头凸起的前下方约3个手指宽处。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

保健功效:具有健运脾胃、补中益气、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功效,对循环、消化、神经、血液及内分泌、呼吸等系统均有调节作用,能提高机体整体的代谢水平。

每天坚持按摩足三里穴,可以疏风散寒、扶正祛邪,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有效防治感冒。

涌泉

位置:位于足底,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

当足趾向足心方向屈曲时,于足心凹陷处取穴。涌泉穴是肾经的首穴。

保健功效:具有补肾壮阳、固本培元、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作用,对于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妇科病、失眠、嗜睡症、高血压、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都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关元

位置:位于腹部正中线,肚脐往下3寸处。

关元穴是人体阴阳元气相交通的地方。

保健功效:具有补肾、固元、防寒的功效,也是延年保健的要穴。可以治疗夜梦、遗精、阳痿、阴冷、小腹冷痛、月经不调等男科、妇科生殖系统方面的疾病及各种虚寒之证,还可以健脾补虚、养肝疏泄、补肾益精、通调三焦,可防治泌尿系统、消化系统、肝胆方面的疾病。

穴位按压法

点压

操作方法:利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端着力于一定穴位,垂直向下按压,可以瞬间用力点压,也可以逐步加力按压。多用于腰腿痛、头痛、牙痛等疾病,或用于急救。

按揉

操作方法:以拇指、食指或中指指腹着力并吸附于一定穴位,垂直向下按压,同时以肘关节的运动带动手指远端进行小幅度的环旋揉动。

掐按

操作方法:以单手或双手着力于指端,在穴位上重力掐按,或持续,或轻重交替,为避免掐破皮肤,可在施掐部位上置一薄布,掐后可在局部轻轻揉动以缓解疼痛。

拿捏

操作方法:四指伸直、并拢,通过拇指的外展、内收形成钳样,拇指与四指捏着施术穴位,不断用力,做对合动作,移动或不移动均可,但拇指与四指的力量要始终保持均衡。

搓擦

操作方法:用拇指或多指或大鱼际在一定穴位或其他部位进行快速的往返移动。操作时,手指要自然伸开,着力于施术部位,用力着实且平稳,动作均匀且连贯,频率要快。

叩击

操作方法:单手或双手五指并拢,拇指抵于食指桡侧(两手自然垂直,掌心向前,离身体远的那侧即是桡侧),稍作屈曲,着力于施术部位,叩而击之,施术时注意手腕放松。

捶打

操作方法:施术时握拳,手握空拳,以小鱼际外侧接触皮肤面,用力捶打。力度要由轻到重,把握好最大力度,使击打部位感受刺激而且舒适。

刮痧

刮痧是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制的刮痧器具和相应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质,在体表反复进行刮、挤、揪、捏、刺等物理刺激,使皮肤局部表面出现瘀血点、瘀血斑或点状出血等“出痧”变化,从而达到活血透痧的作用。

刮痧作为一种通过刺激人体经脉以治疗疾病的非药物疗法,具有解表祛邪、调和气血、开窍醒脑、清热泄毒、舒经活络、行气止痛、运脾和胃、化浊祛湿的功效,能够有效改善血液循环,不仅能够有效地缓解感冒、中暑、头痛等常见疾病,还适用于疼痛性疾病、骨关节退行性疾病,如颈椎病、肩周炎的康复。

拔罐

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施术部位,产生温热刺激并造成局部瘀血现象的一种治疗方法。

拔罐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瘀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效,能够实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疗法进行治疗,如感冒发热、风寒湿痹痛、急慢性扭伤、软组织损伤、疮疡肿毒等。

艾灸

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心态平和乐观生活

人的健康和疾病除了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以及居处环境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有关外,还与精神和心理因素有着极大的关系。“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句话出自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名篇《素问·上古天真论》,它明确提出了养生的目标是“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体强谓之健,心宁谓之康”,只有达到形神互养,身心俱健,才是真正健康的个体,才有可能实现长寿的目的。

中医认为,情志是由五脏之气所化生,如果情志失调,则容易损伤脏腑气血,影响人体健康。其中,愤怒、忧郁、悲伤、惊恐四种不良情绪对人体的影响和危害最大。因此,中医主张调和七情,平和心态。平时做到和喜怒、去忧悲、节思虑、防惊恐。

起居有常顺应自然

人们常说,早睡早起身体好。但是,从医学的角度而言,早睡早起并不适合所有季节,也不一定有益于健康。

秋季宜早睡早起,冬季宜早睡晚起

中医认为,春夏宜养阳,秋冬宜养阴,因此春、夏两季应当晚睡早起,秋季必须早睡早起,冬季则应早睡晚起。

春季是阳气生发、万物生长的时节,应当“夜卧早起,广步于庭”,通过晨起散步,达到舒缓形体、条畅情志的目的。可以稍晚一点睡觉、早一点起床,以适应昼长夜短所带来的阴阳消长变化。

进入夏季,阳气极度旺盛,应当晚些入睡,早些起床,以适应自然界的阴阳消长,使体内阳气不断得以宣泄。

秋季阳气开始收敛,万物进入成熟、凋零的季节,应当“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以保证充足的睡眠。脑血栓等疾病在秋季发病率较高,发病时间多在长时间睡眠后,因此,秋季早起还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对于预防脑梗死有一定的作用。

冬季阳气潜藏,万物蛰伏,应当“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达到养精蓄锐的目的。冬天自然界阴寒独盛,阳气闭藏,处于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时节,应当早睡晚起,避寒就暖,适当地减少活动,以免扰动阳气,损耗阴精。

均衡搭配饮食有节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的膳食配制原则。这就说明,我们的日常饮食应该“五谷”“五畜”“五菜”“五果”合理搭配,才能充分补充人体的气血精微,使脾胃行使正常的消化功能,保证机体的健康长寿。

日常饮食的常见搭配原则有三条:粗细搭配,以粗为主;荤素搭配,以素为主;酸碱搭配,以碱为主。

科学饮食不仅讲究合理搭配、五味调和,更要“饮食有节”。

按照相对规律的时间和进食量来进行,

脾胃就会适应这种进食规律,

提前做好消化食物的准备。

中医还主张三餐的饮食数量和质量要各有区别,具体来说即是“早餐要好,午餐要饱,晚餐要少”,符合大自然规律。

饭前洗手饭后漱口

俗话说:“病从口入。”饭前洗手,饭后漱口,既是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是重要的养生方法,对于预防疾病、维系健康大有益处。

饭前洗手

如果我们用带有大量病菌的手去抓拿食品,手及指甲上的各种病菌就会随食物进入体内,感染上肠炎、痢疾、伤寒、肝炎、蛔虫病等消化道传染病。

饭后漱口

如果饭后不能及时漱口、刷牙,时间久了,牙齿间隙中残留的食物就会在口腔内发酵,产生大量的细菌和酸性物质,从而腐蚀牙齿,导致口腔疾病或牙周炎、龋齿等牙病,影响身体健康,严重者还可引起全身性疾病。

因此,正确的漱口、刷牙时间应是每次吃完饭后半小时之内,并且最好每三个月更换一次牙刷。

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坚持下来,就会拥有健康的身体。

由国家级名老中医、名师、中央保健会诊专家等百位国医名师组成“中科易康国医名师大讲堂”万人传承计划在北京启动。传承学习班每月一期,将中医的专长传承从一师多徒模式转变为多师多徒,超出门派之见,理论与实操结合,综合授业。大讲堂学员报考师承和确有专长医师、中医预防保健调理师、中医康复理疗师、中医针灸师、国际中医医师、国际针灸医师等权威资格证书,取得合法从业资格,提升职称,抓住国内国际发展机遇更好的开展中医药工作。

年6月24日,由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国家级名老中医、博士生导师吴中朝教授领衔亲授三高症中医特色(针灸、经方等)疗法,欢迎参加。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怎么会得
北京权威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cme.com/mbyhl/875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