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是小麦上一种流行性病害,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地区受害严重。

小麦感染赤霉病后品质降低,籽粒干瘪,出粉率降低;同时若小麦感染赤霉病的病麦率含量达到4%以上时将不能食用,小麦将失去商品价值,需另作处理……

总之,小麦感染赤霉病后要么没有产量,要么是有产量却卖不出去,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品质和收益。鉴于近些年小麦赤霉病的严重危害,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和农民朋友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但实际调查中发现,农民朋友们对于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并不理想。

首先,小麦赤霉病发生与温度和天气关系密切,即:当春季平均气温9℃以上,持续3-5天阴雨天气,雨量达12毫米以上,此时若恰遇小麦扬花期,即可造成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

其次,偏施氮肥、田间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密度大,透气性差,使田间湿度相对达到80%以上,容易为赤霉病的流行创造条件;还有就是选择的小麦品种差异大,很多品种不抗赤霉病;迟熟、颖壳较厚、不耐肥品种发病较重。

最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一定是防大于治,赤霉病发病传播速度非常快,一旦发病,治疗效果甚微,只能提前预防。

注意:有几种情况要考虑,若抽穗期天晴、温度高,麦子边抽穗边扬花,那么齐穗期就可以用药;若抽穗期温度低、日照少,麦子先抽穗后扬花,宜在始花期用药;抽穗期若赶上连阴雨天气,赤霉病有流行可能时,喷药宁早勿晚,不要等到天晴时或扬花时再喷药,应抢雨隙多次喷药防治;若使用内吸性好、持效期长的药剂防治时期可提前到小麦抽穗初期。

药剂品种可选用氰烯菌酯、咪鲜胺、戊唑醇、氟环唑、枯草芽孢杆菌、井冈·蜡芽菌等;

在赤霉病重发区,可选用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丙唑·戊唑醇、氰烯菌酯·戊唑醇等新药,要保证足够的农药有效成分使用量,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

比如,一些地方长期使用多菌灵防治小麦赤霉病,由于药剂产生抗药性,效果很不理想,就必须加大用药量,或更换别的杀菌剂。如戊唑醇、咪鲜胺、氰烯菌酯等。

同时注意不同作用机理药剂的正确使用,混合用药或交替用药,确保所使用的药剂具有内吸治疗、保护铲除的多重功效,全面阻止病害蔓延。

注意用药次数

在防治赤霉病时,喷药时期若遇阴雨连绵或时晴时雨天气,必须抢在雨前或雨停间隙露水干后抢时喷药,但在实际防治中很多农民朋友们选择在小麦孕穗期或是扬花末期用药,更有甚者见到粉红色霉层后才用药,防治效果极低。同时控制好浇水时间,尽量不要在扬花期浇水,以避免增加田间湿度和感病机会。

提醒:喷药后遇雨可隔5-7天再喷1次,亩用水量不低于15公斤,一定要保证充足水量,提高防治效果,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防治赤霉病的时间正好也是防治吸浆虫、蚜虫、白粉病、锈病的时间,杀菌剂、杀虫剂、腐植酸微肥、磷酸二氢钾混合喷施,实现一喷多防。但用药量不可过大,浓度不可过高。

药剂使用方法不当(用药量、用水量、施药方法、药剂混配……)都会抵消药剂的防治效果。

从以上分析来看,今年小麦赤霉病防治需重施,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防治时间必须准确,“晴天见花打,阴天见穗打”;

二是药剂必须选择对应的高品质药剂;

三是使用方法必须准确(二次稀释、弯喷头、用足水量);

四是第二次用药不能省略,一般5-7天打第二次。

来源:益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cme.com/mbyhl/1369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