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毛滴虫、齿龈内阿米巴等原虫,虽然在口腔疾患的平均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寄生与缘跟炎、牙周炎等口腔炎及口腔卫生状况不良等有一定的关系,在治疗牙病的同时应考虑到用灭滴灵,以助改善口腔病变,但由于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表明其为口腔疾患的直接致病原,故未在本文介绍之列 33.5 美丽筒线虫 以上介绍了五种在成虫或幼虫期寄生于口腔颌面部,与口腔疾患有直接关系的寄生虫此外,近年来,国外有文献报道,进行性hiv感染(艾滋病)者,在弥漫性皮肤利什曼病的基础上可伴发利什曼口腔病变病人呈瘤型麻风样面容,上跟和整个硬腭呈红斑性浸润并形成溃疡,粘膜和皮肤活检,真皮层可见充满利什曼原虫的巨噬细胞呈弥漫性浸润,而罕有淋巴细胞;但骨间隙感染髓活检阴性由于严重的免疫抑制,当艾滋病并发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口腔病变时往往呈非典型表现,由此对此类病人应警惕寄生虫感染的可能,有必要采取综合性微生物学检测,以保证诸如利什曼原虫等非常见的病原体感染不被遗漏 成虫寄生在反刍动物及猪、猴等哺乳动物,人为偶然宿主寄生部位主要是口腔、食管,引起美丽筒线虫病金龟子、蟑螂、粪甲虫、蝗虫等昆虫为其中间宿主成虫所产虫卵可随终宿主排出体外,中间宿主吞食后,在其肠道内孵化成幼虫,然后穿出肠壁进入体腔,经蜕皮形成囊状的感染期幼虫,人误食被感染的中间宿主及被其污染的食物或误饮被其污染的饮料,即可感染美丽筒线虫病囊状的感染期幼虫的囊壁在人胃内被胃液消化,幼虫逸出,侵入胃或十口腔颌面部感染途径二指肠粘膜并逐渐移行至食管或口腔粘膜下组织内发育为成虫成虫所产虫卵可自粘膜破损处进入食管,经消化道随一起排出体外,再进入下一个发育生长周期 本病的诊断,由于并殖吸虫四处串行,局部活检检出虫体的机率不高,一般需依据肺吸虫抗原皮内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等免疫学检查作出综合判断治疗首选吡喹酮,一般总剂量150mg/kg体重,分2日口服,疗效高,尤其对斯氏狸殖吸虫病疗效更佳,副作用小也可用硫双二氯酚(别丁),剂量50mg/kg体重,分三次口服,10-20天为1疗程,1-2个疗程可治愈 33.3 曼氏送宫绦虫 在人体寄生的成虫可出现在口腔的各个部位,如下唇、上唇、舌下、舌根、舌韧带、齿跟、软硬腭、颊、额角、扁桃体等,可在粘膜下的疏松结缔组织内移动,颌间隙感染病历书写从而引起临床症状局部可产生刺痒、疼痛、肿胀、麻木僵硬感全身症状可有恶心、食欲不振、胃部不适等消化系统症状,还可出现精神过敏等一系列症状虫体移动时,可能造成粘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内小血管的损伤,形成口腔内粘膜血泡,甚至造成慢性失血引起贫血 33.1 并殖吸虫(肺吸虫) 易图明等(1987)报道的5例颊面部肺吸虫性肿块仅占该地区的肺吸虫病人总数的1.6%,可见,此病发生率之低然而,正因为如此,往往造成误诊,致使颊面部肿痛迁延不愈封兴华等(1996)报道一例肺吸虫病误诊为上颌磨牙尖周炎及皮肤丹毒,患者反复入院治疗3次,病程长达4月,在发现肿胀中的硬结区由颊部游走至眶下区后,再追问病史,发现有生食喇蛄史,方行肺吸虫抗原皮内试验,结果为阳性,经血清学检测证面部间隙感染实后,按肺吸虫感染给予硫双氯酚治疗,效果明显,1周后,面部肿胀渐消退,经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治疗囊虫病习用的方法是以手术摘除囊尾蚴,对于单发的口腔颌面部囊虫病,一次性手术即可达到疗效,手术时注意不可使囊壁破裂,以免造成囊虫病的第二次感染对于多发性囊虫病,不易通过手术切除全部结节,应给予对症治疗吡喹酮和丙硫咪唑可使囊尾蚴变性和死亡,疗效较好,是目前首选的药物,但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以及发热、荨麻疹等毒副反应,因此,使用时应加注意,并观察结节是否缩小、消失,随时调整用药剂量和疗程 总之,寄生虫引起口腔疾患虽然少见,但对难以治愈的口腔炎、口腔粘膜血泡、颌面部及舌、颊等处的肿块,临床口腔医生应想到寄生虫滴虫感染治疗感染的可能,以便作出正确诊断,及时予以治疗 颊面部皮下软组织型感染的患者往往先到口腔科就诊,口腔医生对肺吸虫病应有一定的认识考虑到我国肺吸虫感染的分布范围广,对因反复发作或游定性的颊面部肿块而就诊的患者,尤其是在流行区,特别是肿块有此起彼伏特点者,应注意询问其有无食溪蟹或喇蛄史并进行肺吸虫感染有关的检查 美丽筒线虫成虫为乳白色线样,长约3—5cm,宽0.1—0.5mm,体表有横纹,虫体前端有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表皮突,两侧还有颈突口小,具漏斗形口缘,口的左右两侧各有1个分叶的唇,唇外有1领环,背腹较窄,左右两侧较宽 询问病史,及与犬、羊等动物和皮毛的接触史对诊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免疫诊断是棘球蚴病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棘翼下颌间隙感染球蚴感染在早期即可出现抗体,因而棘球蚴抗原皮内反应试验(即卡松尼皮内试验,casoni's intradermal test)是一项简便、快速的检查方法近来,亲和素—生物素—酶复合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bc—elisa)被认为是较为敏感的检查方法,也被用于临床诊断x线、ct、同位素扫描等对本病的诊断与棘球蚴的定位也有帮助 国内外对包虫病的化疗虽已作了不少实验研究,并已试用于临床治疗,但仍未获得突破吡喹酮和阿苯达唑有一定疗效外科手术为目前治疗包虫病的主要手段手术时务必注意保持囊壁完整,棘球蚴囊一旦破裂,可造成继发性棘球蚴感染,引起过敏性休克等严重后果 口腔颌面部曼氏迭宫绦虫感染所致的裂头蚴病的临床诊断,根据口腔颌面ct患者有无蛙肉敷贴伤口、生食蛙、蛇肉习惯及是否来自流行区等,结合患处红肿、发痒,有爬虫感,或皮下或粘膜下有硬结,有小白虫逸出史等临床表现,多可作出诊断从局部检出裂头蚴虫体则可确诊,必要时,还可进行动物试验口腔裂头蚴病的治疗,多采用手术摘除虫体,必须注意将整个虫体,特别是头节取出,方能根治也可局部注射40%酒精奴佛卡因2—4ml或糜蛋白酶液5—10ml(隔10天注射1次,一般注射2—3次),局部杀虫 成虫寄生于犬等食肉动物,只有幼虫期(即棘球蚴)寄生于人或其它动物,引起严重的疾病,称为包虫病或棘球蚴病细粒棘球绦虫的成虫寄生在犬、狼等食肉动物的小肠上段,孕节或虫卵随宿主排出体外孕节的活动能力很强,可沿草地或植物茎爬行,致虫卵污染周围环眶下间隙感染病历书写境,包括牧场、畜舍、皮毛、蔬菜、土壤及水源等中间宿主为偶蹄类如羊、牛等和灵长类(包括人)当中间宿主吞食了虫卵或孕节后,卵中的六钩蚴在十二指肠孵出,钻入肠壁,经血循环至肝及其它器官寄生,约经5个月发育成棘球蚴棘球蚴中含有的大量原头节,被犬、狼等食入后,又可在其体内发育为成虫 在我国,囊虫病的散发病例见于全国各地,尤以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和河南、山东、湖北等省的农村为高发地区发病与喜食生猪肉或生食未洗净的生蔬菜瓜果的习惯有关口腔囊虫病在口腔寄生虫病中属报道较多的寄生虫感染,但其寄生部位多变,除了常见的舌部、颊部、眼角外,还有鼻唇沟,甚至软腭悬雍垂部位囊尾蚴寄生的报道临床医生对于口腔的结节包块应予以重视,口底多间隙感染除考虑到常见的肿瘤外,还需注意猪囊 33.2 猪带绦虫 33.4 细粒棘球绦虫 六钩蚴侵入宿主组织后,其周围出现炎症反应和细胞浸润,如六钩蚴未被杀死,则逐渐形成一个纤维性的外囊棘球蚴发展缓慢,一般在感染后半年,囊的直径为0.5—1cm,以后每年增长约1—5cm棘球蚴可寄生人体各部位,依好发顺序为:肝、肺、肠系膜与网膜、胸腔、脾、脑、骨、肾、女性盆腔、皮下及肌肉、眼眶、心、甲状腺等,在口腔颌面部寄生的极为少见棘球蚴一般为单个寄生,但多个寄生的亦不少见,约占患者的20%以上患者以儿童和年轻人居多冯元芳(1991)报道一例腮腺部位的包虫病,思者为新疆人,男,16岁,因左腮腺区无痛性肿块2年,逐渐增大入院入院诊断“腮腺囊肿”,有羊、狗接触史临床检查,左颌面部间隙腮腺区肿块,质软,稍有移动,无明显结节,边界清楚,皮肤隆起,无潮红,局部有轻微压痛,面部无神经麻痹症状,颌颈部淋巴结未触及手术摘除囊肿时,见肿物约核桃大,包膜分两层,外层包膜组织易夹破,包膜不完整附着在内层上,内层包膜完整稍硬,可完整分离,囊内液体清亮,内有子囊,白色透明,大小不等病理检查诊断为“左腮腺区细粒棘球蚴囊” 曼氏裂头蚴病分布较广,在我国吉林、广东、四川、浙江等21个省、市、自治区都有病例报道,感染者以10—30岁为多见人体发生口腔颌面部裂头哟病,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感染:①局部敷贴生蛙肉在我国某些地区,民间传说蛙有清凉解毒作用,常用生蛙肉敷贴伤口或肿痛,蛙肉中如有裂头蚴,即可自伤口或正常皮肤、粘膜侵颌面间隙感染护理入组织,游走至口腔颌面部四川戴崇林(1996年)报道的一例口腔颌面部曼氏裂头蚴病,起因即为患者为止左下磨牙疼痛,将3只撕裂的黑斑蛙贴于痛处牙龈,25天后左侧面部长包块,发痒、触痛,反复以抗炎处理无效,后以裂头蚴病对症治疗,追踪随访2年,未见复发②吞食生的或未煮熟的蛙、蛇肉,裂头蚴穿过肠壁入腹腔,移行于口腔颌面部广东省是口腔额面部裂头蚴病高发地区,此与广东人有食蛇、蛙等习惯且喜轻熟、鲜嫩不无关系③因饮生水、游泳等误食感染的剑水蚤或原尾蚴,原尾蚴经肠壁进入腹腔或其它组织,发育成裂头蚴,移行于口腔颌面部景向东等(1995)报道一例口腔颌面部裂头蚴病,患者有食蛙肉及饮生水的习惯 虫病的可能性,尤其是对于儿童,也不应忽视,他们虽不属于猪口腔颌面外科临床手册囊虫病高发人群,从收集的资料发现,口腔囊虫病患者年龄最小的仅6岁 33.寄生虫感染与口腔疾患 美丽筒线虫病的报道多见于农村人口中,与农村卫生条件较差,且有进食某些昆虫的习惯有关本病的诊断并不困难,关键在于想到本病的可能治疗应取出虫体:在口腔粘膜可疑处涂以防腐剂或表面麻醉剂,有助于刺激虫体自行逸出;如虫体不能自行逸出,可切开血泡或以消毒针挑破粘膜,取出虫体为预防感染,可嘱患者注意口腔卫生,并口服抗生素2—3天 口腔,从广义上讲,指口腔颌面部,其范围系指上起额部发际,下至舌骨水平,左右达颞骨乳突垂直线,包括眼、耳、鼻、咽及口腔等器官组成口腔的组织器官有牙齿、颌骨、唇、颊、腭、舌、口底、涎腺等,在上述部位寄生虫感染颌面部间隙感染引流术并引起病变的虽不多见,但易被漏诊或误诊,导致治疗延误,使病情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因此,寄生虫感染必须得到临床口腔医生的重视,一般通过病原学及免疫学检查并结合病史即可明确诊断本文对已见报道的几种与口腔颌面部(除眼、耳、鼻、咽,另有章节论述)疾患有关的寄生虫感染作一概述,以供临床参考 口腔囊虫病的包块可以是单一的,也可能有几十个,即多发性囊虫病,王中全等(1994)报道一例女性思者,先后在颊粘膜、舌部、下颌等处发现多个结节,误诊为“淋巴结炎”经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后疑为囊虫病,经免疫学检查及取肿块组织切片检查后,确诊为口腔颌面部多发性囊虫病口腔囊虫结节的特点是,一般为黄豆到花生米样大小,中等硬度,表面光滑,与周围咽后间隙组织界限清楚可活动,无压痛,发生部位皮肤及粘膜无异常,易误诊为粘液腺囊肿、纤维瘤等病检时,大体观察囊尾蚴呈卵圆形,半透明囊包,含无色或淡黄色清亮液体,在囊内可见白色囊尾蚴头节若已为实性结节,则囊包的切面中可见白色干酪样坏死,无囊液及蚴头节光镜检查,一般取切除的囊包行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囊包壁内层(间质层)常呈玻璃样变,有时呈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有时见异物巨细胞及新生血管囊包内头节可见四个大的杯状吸盘,两行小钩,但包埋切面不易显示头节全貌寄生于肌肉内的囊尾蚴在虫体坏死时,宿主的横纹肌纤维被破坏断裂,排列紊乱,横纹模糊甚至消失,间质内慢性炎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寄生于皮下者可见类似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小叶性脂膜炎,结节性血管炎的表现口腔囊虫病的诊断,应综合囊虫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局部肿块病理检查以及免疫学诊断(如皮内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查循环抗原等)的结果,注意与肿瘤和异物相鉴别 成虫寄生在人体的小肠内,头节深埋在肠粘膜内,孕节常单独或5—6节相连地从链体脱落,随排出脱离虫体的孕节具有一定的活动力,并由于子宫膨胀可因挤压破裂而使虫卵散出虫卵或孕节污染了地面或食物,被猪或野猪等中间宿主吞食后虫卵在小肠内经消化液作用,六钩蚴逸出,由于小钩的活动及六钩勘分泌物的作用,六钩蚴钻入肠壁经血循环或淋巴系统而达宿主身体各处,尤以在运动较多的肌肉,如股、肩、心、舌等处为多,到达寄生部位后,虫体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逐渐长大发育成囊尾蚴囊尾蚴在猪体内可存活数年人是猪带绦虫的终宿主,也可作为猪带绦虫的中间宿主,当人吃入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有囊尾蚴的猪肉,2—3个月后,囊尾蚴即可在人的小肠发育为成虫,可随排出孕节和虫卵当人因体内自身感染或外来感染,食入虫卵或孕节后,猪带绦虫的幼虫即可在体内寄生,引起猪囊尾蚴病,俗称囊虫病据统计,猪带绦虫感染者中有14.9%伴有猪囊虫病机体的任何部位都可能有囊尾蚴寄生,其中脑囊尾蚴病的发病率高,危害性也最大发生在口腔颌面部的猪带绦虫感染即指由于猪囊尾蚴寄生引起的,其形成的结节可分布于口腔额面部的肌肉、皮下及粘膜下,其中以舌肌内寄生最为多见 成虫主要寄生在猫、犬,仅偶然寄生人体成虫在终宿主的小肠内颌面部间隙感染引流术寄生,虫卵随排入水中后,在水中发育成钩毛蚴,若被剑水蚤食入,在其体内可发育成原尾蚴蝌蚪吞食带有原尾蚴的剑水蚤后,原尾蚴在蛙肌内便发育成裂头蚴蛇吞蛙后,裂头蚴也可转而寄居于蛇肌肉、皮下组织等(转续寄生)猫、犬等终宿主吞食受感染的蛙、蛇,裂头蚴方可在其肠内发育为成虫曼氏迭宫绦虫的成虫和裂头蚴均可寄生人体,成虫对人的致病力不大,一般无明显症状,裂头蚴的危害程度远较成虫为大,裂头蚴病的严重程度因裂头蚴移行及其寄生部位而异,常见的寄生部位依顺序为:眼、口腔及颊部、四肢及腹壁可形成嗜酸性肉芽肿囊包,直径约1一6cm,具囊腔,腔内有蟠曲的裂头蚴,通常1一2条,有时可多达十余条 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感染,在我国的四川、贵州、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湖南、湖北;广西等23个省、市、自治区都有流行,我国发现的主要虫种为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狸殖吸虫等前者,其成虫寄生于人或犬、猫等动物的肺部,虫卵排出体外后经在川卷螺(第一中间宿主)及石蟹、喇蛄(第二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后进入感染阶段——囊蚴当人食用含有囊蚴的石蟹、喇蛄时就可能被感染肺吸虫对人体的致病作用主要是由虫体(童虫、成虫)引起的最多见的是以咳嗽、胸痛、烂桃样血痰症状为主的胸肺型并殖吸虫病,游走性皮下包块型较为少见包块的特点为单个或多个,一般为黄豆至蚕豆大小,表面皮肤正常,初起时质较软,后期稍硬,具痒感,略有刺痛而无红肿好发部位为腹壁,其次为胸壁、腹股沟等,从头皮至足背部都可出现,发生在面部皮下者甚为少见,口腔颌面外伤常被误诊为腮腺炎、尖周炎、皮肤丹毒或肿瘤等 我国的新疆、宁夏、青海、西藏、甘肃、内蒙等省、市、自治区依次为包虫病的高发区,对来自流行区的患者发生在口腔颌面部的囊性肿块,应谨慎对待,询问病史,考虑到棘球蚴囊的可能性 白癜风的饮食影响 北京白癜风医院那家比较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cme.com/mbyhl/135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