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亮(广医院)

审核/编写:周密廖丹

图片来源于网络,图文无关

患者女性,60岁,因“发现右侧面部肿痛40天”入院。一、病例特征

现病史:自诉40天前发现右侧面部肿痛,张口困难。因3月前右下后牙咬硬物纵裂,曾在外院诊断为:1.右下颌骨骨髓炎;2.牙瘤。服中药抗炎治疗(具体不详),未见明显好转,逐渐出现面部肿胀,张口困难。

体格检查:生命征平稳,颌面部左右不对称,右下颌稍肿大、微红,肿胀区皮肤温度稍高、压痛;张口困难,仅能伸进一横指;口内右下周缘牙龈红肿。双侧腮腺触诊未见明显异常,挤压腮腺,导管口未见明显涎液溢出,导管口无红肿;颌面部及右颈上部触诊未扪及肿大淋巴结。右侧颌下区扪及肿大淋巴结,约蚕豆大小,质地稍硬,活动受限。

二、辅助检查

双下颌骨正侧位DR:下颌骨体右部及右侧下颌支可见片状、小片状骨质密度减低区,右侧下颌支外侧骨皮质可见骨质破坏,并可见骨膜反应,周围软组织明显肿胀。余未见明显异常。符合右下颌骨骨髓炎并周围软组织感染。

磁共振下颌骨平扫+增强扫描:下颌骨右侧份形态尚可,骨髓T1WI信号减低,增强扫描轻度强化,右侧下颌支局部骨皮质连续性欠佳、模糊,右侧咬肌、翼内肌外缘及腮腺前缘稍肿胀,边界不清,呈等T1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下颌骨左侧份形态及信号未见异常,周围软组织未见肿胀。考虑骨髓炎可能,病灶累及右侧下颌支局部骨皮质及右侧咬肌、翼内肌外缘及腮腺前缘。

血常规:白细胞6.28×10^9/L↑,中性粒细胞46.6%↑。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均正常,凝血功能正常。

三、诊断

临床诊断:

右下颌骨骨髓炎

右咬肌间隙感染

本病可以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牙源性颌骨囊肿:无自觉症状,生长缓慢,可使骨质向周围膨胀致颌面部畸形,发展到更大扪诊时可有乒乓球样感,并发出所谓羊皮纸样脆裂声。囊液为草黄色或草绿色,在显微镜下可见胆固醇晶体。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多发于青壮年,好发于下颌第三磨牙区及下颌升支部。生长缓慢,初期无症状。多为圆形或卵圆形影,边缘整齐,囊内多见黄、白色角蛋白样物。

造釉细胞瘤:多发于青壮年,以下颌体和下颌角部常见,生长缓慢,初期无自觉症状,逐渐发展可使颌骨膨大,造成畸形,左右面部不对称。上颌骨的成釉细胞瘤较少,当其增大时,可波及鼻腔,发生鼻阻塞。侵入上颌窦波及眼眶、鼻泪管示可使眼球移位、突出及流泪。若向口腔发展可使牙合紊乱。X线表现为早期蜂房状,以后形成多房性囊肿样阴影,单房较少,囊壁边缘常不整齐、呈半月形切迹,囊内的牙根尖可有不同程度的吸收现象。

四、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患者诊断明确,可排除其他鉴别诊断。完善相关检查后,遂于我院治疗室在局麻下行“口腔颌面部脓肿切开引流术”,术中见黏稠脓液,右颌下区肿胀稍缓解;置半管引流条2根,缝线固定,敷料包扎。取病变组织送病理检查,同时抽取脓液送微生物学检查。

五、脓液微生物学检查

脓液常规涂片革兰染色,见革兰染色阴性球杆菌,细长、笔直,伴多量白细胞浸润,考虑可能为苛养菌或厌氧菌属所致感染。

血平板放置5%CO小时后可见明显斗笠样小菌落,经MALDI-TOFMS质谱仪鉴定为“侵蚀艾肯菌”,鉴定率2.2。

六、病理检查

术后三天病理结果回报示:1.(右下颌)淋巴结(1枚)呈反应性增生。2.(右下颌骨)骨质破坏,见死骨及新生骨组织,骨小梁间纤维组织增生,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符合骨髓炎改变。

七、临床治疗

术前经验用药:注射用头孢呋辛钠i.v.1.5gbid(4天),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i.v.gtt.mlbid(4天),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0.6gbid(4天)。

因一般细菌培养回报为侵蚀艾肯菌,改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p.o0.5gtid(5天),同时予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右侧咬肌间隙,去除右侧面部痂皮,再次取组织送涂片找抗酸杆菌,涂片结果为阴性。

患者术后无发热,专科检查:右面部轻微红肿,右侧面部痂皮部分脱落,纱布在位,引流条在位,引流量较少。开口度正常。

患者好转出院,定期至门诊行抗感染治疗,待炎症消退后择期手术。

八、体会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微生物学、病理学检查结果,此例“右下颌骨骨髓炎、咬肌间隙感染”诊断明确。感染的元凶考虑为侵蚀艾肯菌。

侵蚀艾肯菌是艾肯菌属中的唯一菌种,也是兼性厌氧菌,初代分离在5%CO2的环境中生长良好。典型菌落为干燥、扁平、圆形、透明、中间凸起,不溶血,直径2-4mm,呈斗笠样、草帽样菌落(96小时)。该菌纯培养时有一种特殊的气味。

侵蚀艾肯菌是口腔常居菌,常可导致头颈部感染,包括有侵袭性牙周炎及牙周间隙的感染,儿童多见。多由于人咬伤导致感染。由于解剖部位临近,此菌感染的并发症常见有甲状腺脓肿。在已发表的文献中,骨及关节感染较少见,以膝关节为主,罕见髋关节感染。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大剂量青霉素G,骨关节感染时还可用克林霉素(疗程4-6周)。

针对临床考虑感染性、化脓性病变的微生物学送检标本,微生物室人员要注重对标本的正确处理流程,具备良好的鉴定操作能力,必要时主动与临床沟通再次或多次送检。

九、延伸阅读—关于骨髓炎

骨髓炎:化脓性细菌引起的骨髓腔、骨质和骨膜感染局限发病于单一类型骨组织或同时波及周围软组织。

1、分类:

血源性:较为常见严重的骨科感染,细菌从体内其他感染病灶通过血液循环到达某一骨组织引起。儿童多见,好发于长骨如胫骨或股骨干购端,成人好发于椎骨。

创伤性:致病菌通过体表创口或切口进入骨损伤局部引起的骨组织感染。开放性骨折污染或未经彻底清创或手术无菌操作不严格等引起。

蔓延性:邻近软组织感染直接蔓延。常有局部组织血供异常,糖尿病足引起。

2、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症状(全身和局部)、体征及影像学检查。多为急性病史,可反复发作。病变不活动时,一般无明显症状。急性发作时,有红肿热痛功能障碍表现。

3、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磁共振及超声检查。慢性骨髓炎患者可表现为骨吸收、死骨形成、膜内成骨、骨皮质。破坏及萎缩性骨不连为特征性表现。

X线:骨质模糊、骨密度丢失、骨膜增厚等。无法区分细菌侵蚀和无菌炎症后表现。

CT:较好地显示骨皮质的损伤情况,清晰显示骨结构及病情变化,常规术前检查。

MRI:更清楚显示局部炎症反应和骨细微结构变化,对软组织分辨率高。用于正确选择手术入路,彻底清除病变软组织。

4、实验室诊断:

血液学检查:白细胞计数一般都在正常水平,急性发作时类似急性骨髓炎表现(白细胞增高)10*/L,N90%以上,血沉增快,感染性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增高。

微生物学检查:病原菌培养结果是诊断金标准之一。单纯创面分泌物培养对诊断来说不足,应于术中取更多的标本进行培养,包括窦道分泌物、脓液、软组织及骨刮取物。尤其是骨组织周围及髓腔内分泌物的培养十分必要。

病理学检查:条件允许就有必要做骨组织活检。术中获取最佳。活检需要两块组织,一块送涂片培养,另一块送组织病理学。

侵蚀艾肯菌革兰染色涂片(*0倍油镜视野)

侵蚀艾肯菌血平板形态(96小时)

患者术前DR:

患者术前MRI:

参考文献:

1.陈东科《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图谱》)(第二版))

2.热病抗微生物治疗指南(第44版)

3.王辉《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4.PaulK,PatelSS.Eikenellacorrodensinfectionsinchildrenandadolescents:casereportsandreviewoftheliterature.[J]ClinInfectDis.Jul1;33(1):54-61.

5.TricardT,BundL,etal.Eikenellacorrodensboneandhipjointinfection.Acasereportandliteraturereview.[J]ArchPediatr.Nov;23(11):-.

图文编辑:小小牧童

张亮

赞赏

长按







































白癫凤最容易哪里发生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cme.com/mbyhl/1069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