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 肛裂是齿状线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小溃疡。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长0.5~1.5cm,呈梭形或椭圆形,常引起肛周剧痛。多见于青、中年人,绝大多数肛裂位于肛管的后正中线上,也可在前正中线上,侧方出现肛裂极少。若侧方出现肛裂应想到肠道炎性疾病或肿瘤的可能。 病因 肛裂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长期便秘、粪便干结引起的排便时机械性创伤是大多数肛裂形成的直接原因。肛门外括约肌浅部在肛管后方形成的肛尾韧带伸缩性差、坚硬,此区域血供亦差;肛管与直肠成角相延续,排便时,肛管后壁承受压力最大,故后正中线处易受损伤。肛管内原有病变,如肛窦炎、肛乳头炎、直肠炎、结核等均可引发肛管溃疡,形成肛裂。近来研究认为肛门内括约肌压力在静息期增高与肛裂发生关系密切。 临床表现 肛裂患者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即疼痛、便秘和出血。疼痛多剧烈,有典型的周期性。排便时由于肛门内神经末梢受刺激,患者会立刻感到肛门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称为排便时疼痛;便后数分钟可缓解,称为间歇期;随后因肛门括约肌收缩痉挛,再次剧痛,此期可持续半到数小时,临床称为括约肌挛缩痛。括约肌疲劳、松弛后疼痛缓解,但再次排便时又发生疼痛。以上称为肛裂疼痛周期。患者因害怕疼痛不愿排便,久而久之引起便秘,粪便更为干硬,便秘又加重肛裂,形成恶性循环。排便时常在粪便表面或便纸上见到少量血迹或滴鲜血,大量出血少见。 治疗 急性或初发的肛裂可用坐浴和润便的方法,慢性肛裂可用坐浴、润便加扩肛的方法;经久不愈、保守治疗无效且症状较重者可采用手术治疗。 1.一般治疗 非手术治疗原则是解除括约肌痉挛,止痛,帮助排便,中断恶性循环,促使局部创面愈合。具体措施如下:排便后用1:高锰酸钾温水坐浴,保持局部清洁;口服缓泻剂或石蜡油,使大便松软、润滑;增加饮水和多纤维食物,以纠正便秘,保持大便通畅;肛裂局部麻醉后,患者侧卧位,先用示指扩肛后,逐渐伸入两中指,维持扩张5分钟。扩张后可解除括约肌痉挛,扩大创面,促进裂口愈合。但此法复发率高,可并发出血、肛周脓肿、大便失禁等。 2.手术治疗 (1)肛裂切除术即切除全部增殖的裂缘、前哨痔、肥大的肛乳头、发炎的隐窝和深部不健康的组织直至暴露肛管括约肌,可同时切断部分外括约肌皮下部或内括约肌,创面敞开引流。缺点为愈合较慢。 (2)肛管内括约肌切断术肛管内括约肌为环形的不随意肌,它的痉挛收缩是引起肛裂疼痛的主要原因。手术方法是在肛管一侧距肛缘1~37.5px做小切口达内括约肌下缘,确定括约肌间沟后分离内括约肌至齿状线,剪断内括约肌,然后扩张至4指,电灼或压迫止血后缝合切口,可一并切除肥大肛乳头、前哨痔,肛裂在数周后自行愈合。该方法治愈率高,但手术不当可导致肛门失禁。 肛门直肠周围间隙脓肿 肛门直肠周围间隙脓肿也称肛周脓肿或肛旁脓肿,是指直肠肛管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的感染,发展成为脓肿。多数脓肿在穿破或切开后形成肛瘘。 肛周脓肿一般分为肛提肌上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粘膜下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高位马蹄形脓肿)和肛提肌下脓肿(坐骨直肠间隙脓肿、肛门皮下脓肿、肛门后深浅间隙脓肿、低位马蹄形脓肿)。简单的讲就是高位脓肿、低位脓肿和复杂性脓肿。 肛周脓肿因病位、病性不同,症状体征差异较大,但一般不外肿胀、疼痛、溃脓和全身症状。 1.肿胀是低位脓肿的初期症状,往往与疼痛同时出现,或较之稍晚。起始时触之较硬,局部成结块状:成脓时则按之软,疼痛剧烈。高位脓肿疼痛较轻微或无疼痛,但憋胀下坠感明显。 2.疼痛低位脓肿初起即可见局部疼痛。疼痛剧烈且为灼痛或跳痛时多为成脓时。 3.溃脓有些脓肿可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后,脓液流出,疼痛及肿胀感缓解或消失,此时有些患者认为病已经好了,但此后溃口不愈或短期内再次成脓。这是因为本病根源为肛腺感染,如不清除,则不能治愈本病。 4.全身症状肛周脓肿可不同程度的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恶寒、头痛、乏力等。如全身症状较轻,或无,出现较晚,以局部症状为主者,病位多较浅;全身症状较重,局部症状也重者,病位多较深。 肛周脓肿的治疗 由于原发感染的部位及解剖学原因,极少能避免手术。手术分为切开排脓术、一次性切开引流术及切开挂线术,根据不同部位进行不同的术式。特别需要指出,因肛门部位肌肉组织及血管神经较多,并且有些脓肿部位较深且大,恢复期引流不畅等,所以在治疗时,可能会有分期手术、二次或多次手术的情况。 肛窦炎 肛窦炎又称肛隐窝炎(analcryptitis)是指肛门齿线部的肛隐窝炎症性病变。常引起肛周脓肿、肛瘘及肛乳头肥大等疾病,中医称为“脏毒”。为肛门感染的常见病症,常并发肛乳头炎。使乳头肥大。同时也是化脓性疾病的重要诱因。由于症状较轻,易被病人和医生所忽视。肛窦位于齿部,相邻肛柱之基底间,形如半月,开口向上,凹如口袋,深约3~5毫米。其底部有肛腺的开口。肛腺属内分泌腺,分泌粘液由括约肌收缩而被排挤出,以润滑肠壁利于排便。肛腺导管长约3~10厘米,深达坐骨直肠窝和骨盆直肠窝。 症状: 1、里急后重 肛门部下坠感有便意,但去厕所却解不出或者解很少大便。 2、疼痛 肛门处不适感和隐痛,排便时加重。 3、瘙痒因炎症导致肛腺分泌物增多,渗出肛周,常可导致瘙痒,尤以夜间严重。时间较长可导致肛周湿疹等症。 4、肛乳头增生长期炎症刺激可致肛乳头增生、肥大,大到一定程度时会脱出肛外,疼痛。 5、肛门指诊检查 括约肌紧张,肛窦及肛乳头触痛。 6、肛门镜检查 肛窦、肛乳头充血和红肿。 治疗: 一、保守疗法 可以温盐水坐浴局部,使局部保持清洁,使用各种消炎类痔疮栓和痔疮膏,症状较重者可用甲硝唑注射液或中药药液保留灌肠,同时可口服抗生素,治疗引起该病的腹泻等肠道感染;或使用缓泻剂,使粪便排泄正常,如麻仁润肠丸等。由于肛窦的解剖及生理特点,其窦口向上,积存的粪便残渣及脓汁不能完全排出,多不能完全治愈,只能减轻症状。 1、饮食调节,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禁食辣椒,禁止饮酒, 2、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便秘可适当用润肠类制剂,也可用开塞露。 3、适当内服消炎药。 4、局部应用痔疮栓。 5、药物灌肠。 6、保持肛门清洁,早晚各盐水坐浴一次。 二、手术疗法 肛窦炎经药物治疗无效,或肛窦内已成脓肿,或并有肛乳头肥大和隐性瘘管的病人,宜采用手术洽疗,只要的治疗方法有肛窦切开术和肛窦切除术。 (1)肛窦切开术 适用于单纯隐窝炎,或已成脓,或伴有隐性瘘管的病人。 操作方法:先将肛门部消毒,在局麻或腰俞穴麻醉下,病人取截石位或俩卧位,在肛门镜下,暴露病灶,沿肛窦作纵形切口,使引流通畅。创口用黄连素膏纱条或生肌玉红膏油纱条进行压迫止血。病人术后每日便后坐浴,局部用生肌玉红膏换药。 (2)肛窦切除术 适用于肛窦炎伴有乳头肥大的病人。 操作方法:先在肛门部消毒,在局麻或腰俞穴麻醉下,病人取截石位或侧卧位,在双叶肛门镜下,暴露病灶,将肛窦、肛门瓣作纵形切口长约25px,深达切断部分内括约肌,清除感染的肛腺及其导管,结扎出血点,用弯止血钳夹住切口一侧肛管及粘膜,连同增生的肛乳头一起结扎。然后用同法处理对侧切口,术后处理同上。 肛门化脓性大汗腺炎 肛门化脓性大汗腺炎是大汗腺感染后在皮内和皮下组织形成的范围较广的炎性皮肤病症,常并发脓肿、复杂性窦道和瘘管,反复发作,广泛浸润。发病部位多位于肛周、臀部、腹股沟、股部等,发病以20——40岁青壮年为多,肥胖多汗的人易患此病,男性多见,青春期发病多见。 临床表现 1.主要症状:病变部位出现单个或多个硬结,发红、肿胀、化脓,切开或自溃后,形成溃疡、瘘管,经常排出恶臭的糊状脓性分泌物。窦道形成后会融合成片,皮下发生广泛坏死,皮肤溃烂,病灶范围扩大,瘘口可达数个或数十个,愈合后常导致硬化和瘢痕形成。 2.伴有症状:常伴有发热、全身不适、食欲缺乏、淋巴结疼痛肿大及肛周出现藏毛瘘。晚期患者可出现消瘦、贫血,或并发内分泌和脂肪代谢紊乱等症状。 治疗 手术是根治本病的基本方法,目的是通过扩创,使引流通畅,便于清除坏死组织和皮下瘘管或窦道,这种瘘管多数不与肛门直肠相通,只是皮下相互贯通的管道,根据病变情况,手术可一期或分期进行。由于本病的手术主要是扩创,故术后换药至关重要,可选用甲硝唑、庆大霉素等,局部换药,外用祛腐生肌膏等。 白癜风治疗需多少钱治疗皮肤病最专业的医院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cme.com/mbyyy/248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