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患者的正畸治疗一例作者:中医院口腔科薛京伟患者女,24岁,因牙齿排列不齐要求正畸改善面形。患者刷牙时牙龈出血多年,近三年牙齿逐渐移位,出现牙间隙,未经治疗。患者全身健康状况良好,面色及精神无异常,否认鼻咽部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及感染性疾病。无药物过敏史、无遗传病史、无家族牙周病史无吸烟嗜好,无口腔不良习惯。临床检查见方圆形面型,上唇短缩,开唇露齿,面下1/3短缩,颏唇沟明显。口内见上下前牙有0.5~2.5mm散在间隙,前牙Ⅲ度深覆、Ⅲ度深覆盖。双侧磨牙为远中关系,上前牙唇向倾斜。上前牙呈扇形分离,上腭平坦,上牙中线左偏1mm,下牙中线右偏1mm。口腔卫生状况欠佳,牙石及软垢大量。牙龈红肿松软、探诊出血,可探及附着丧失,有牙周袋形成。前牙扇形移位,上下切牙Ⅰ度松动。辅助检查头颅定位片显示:牙前突移位成Ⅰ类骨面形,∠SNA=89.2°,∠SNB=85.5°,∠ANB=3.6°,上齿槽座欠丰满,垂直骨面形∠FMA=22.2°。全颌曲面断层片显示:全口牙牙槽嵴广泛水平吸收,牙槽嵴顶密度减低。前牙牙槽嵴吸吸收约为根长的1/3。诊断:双唇前突,远中错,安氏Ⅱ类Ⅰ分类错。征得患者同意后为患者拍摄正面像、侧位像、口内像并取上下颌记存模型。在记存模型上进行牙弓测量和牙排列试验,经分析错的主要病因为牙周炎引起的牙齿移位和牙列间隙。矫正后患者的深覆、覆盖和面形能够得到明显改善,但骨面形改善不大。治疗计划为首先进行牙周基础治疗控制炎症然后开始排齐整平牙列,关闭散在间隙,调整咬关系,最后精细调整。治疗方法:治疗第一阶段是牙周基础治疗。对患者进行口腔卫生指导,进行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术。复查时检查口腔卫生状态良好,软垢少量,牙龈无红肿,探诊无出血,PD≤4mm。第二阶段在牙周炎症得到控制后,开始全口直丝弓矫正器矫正。采用日本托美(TOMY)托槽0.系列直丝弓固定矫正器。上颌用RTF0.×0.NITI方丝,12、22远中放固定拉钩,与17、27颊侧拉钩螺旋拉簧施微力结扎,内收前牙;下颌用0.摇椅弓升高下后牙,压低下前牙,矫正前牙深覆,配合使用上唇挡内收前牙。同时间断进行13、12、11、21、22、23与33、32、31、41、42、43垂直牵引以减轻前牙覆盖。历时两年,治疗结束后,取完成记存模型和戴保持器保持。治疗后检查:开唇露齿得到改善,前牙覆、覆盖关系正常,颏唇沟变浅,牙弓排列整齐,关系得到改善,骨面形改变不大。患者口腔卫生状况较好,软垢少量,牙周组织健康,牙龈无明显红肿,探诊无出血,牙齿无松动,牙周炎症得到明显控制。治疗后X线片:∠SNA=85.6°,∠SNB=83.2°,∠ANB=2.4°,上齿槽座轻度改善,垂直骨面形∠FMA=18.5°。见图1,2。水平低位埋伏下颌第二磨牙的正畸牵引治疗作者:马志贵,谢千阳,张瑛,杨驰,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口腔医学院口腔外科;房兵,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口腔医学院口腔颅颌面科;樊林峰,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口腔医学院口腔放射科低位埋伏阻生的下颌第二磨牙临床上并不常见,患病率为0.03%,对患者咀嚼功能和牙弓的完整性有明显影响,而且易诱发近中邻牙龋坏或牙根吸收。本文对1例水平低位埋伏的下颌第二磨牙,进行手术开窗、正畸牵引,达到良好的咬合关系,现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女,37岁,右下颌埋伏牙,要求治疗。检查示面型对称,侧貌正常。47未萌,17腭尖下垂,其余牙咬合好(图1A、B)。全景片示:47水平低位埋伏,47冠方有一不完整的透明阴影,周围呈现白色反应线,根方有致密阴影(图1C)。锥形束CT(CBCT)示47接近水平位,牙长轴与牙合平面前上方夹角约为75°,根尖端肥大,牙周膜间隙模糊(图1D)。(1)手术开窗。常规局麻下颊侧翻瓣,开窗,暴露埋伏阻生牙的牙合面,粘自制小拉钩。小拉钩由0.英寸不锈钢圆丝弯制而成,侧面呈“匚”形,垂直臂于远中,小拉钩的高度不宜过大,以避免对牙合牙干扰。(2)直立磨牙。右下安放托槽,并使用0.×0.英寸不锈钢丝为主弓丝。46带环焊接0.英寸的不锈钢丝弯制成的含螺圈的多曲推簧。初始时推簧位于小拉钩远中4~5mm,再将其置于拉钩近中,以形成锁扣关系。每4周复诊,16,17腭根间行种植支抗辅助压低,为47伸长提高空间。3个月后,47基本直立,牙冠大部分露出。(3)伸长磨牙。47颊侧粘颊面管,0.×0.英寸TMA弯制悬梁臂,一端固定于47,另一端固定于主弓丝上,每6周复诊,经过4.5个月后,47与17初步建立咬合关系。(4)精细调整。0.英寸镍钛丝排齐47,直到47与17建立紧密的尖窝咬合接触关系。用时2个月。2结果总疗程为9.5个月。47牙周附着水平正常,与对牙合牙咬合关系良好。头影测量显示治疗前、后下颌平面角和面下1/3高度无明显变化。CBCT示右后牙牙根平行,47牙根长度及根形未发生变化(图3)。3讨论CBCT三维重建图像能清楚显示牙体的表面形态、萌出方向、牙根的吸收情况,其1∶1的放大率,也使线距测量更为准确。因此,我们应用CBCT观察正畸加力前、后对47牙根的影响,未发现牙根变短及根尖形态的变化。此外,CBCT可从任意角度分析观察包括冠状、矢状、斜面等断面图像,通过CBCT检查,我们发现治疗前根尖区高密度影,牙周膜间隙不明显,疑为牙骨质瘤伴牙骨质黏连。有研究发现,阻生下颌第二磨牙的牙根周围均存在骨性黏连区域。正畸加力2~3个月后,该高密度影位置基本不变,牙移动明显,排除了牙骨质黏连的可能性。提示全景片甚至CBCT对牙骨质黏连诊断的准确性不足,建议临床上不要轻易拔牙,应与患者充分沟通,试行加力3个月,若期间发生牙移动,说明牙周膜存在,可继续治疗。此外,目前关于正畸力对牙骨质瘤相关牙移动的报道少见,本病例初步表明:该类牙也能行正畸牙移动,但需要更多病例进一步验证。分步矫治法:磨牙阻生类型以近中斜位最常见,水平位较少见。由于该区视野不清楚,操作困难,牙移动受空间限制等,矫治水平低位的第二磨牙有一定难度。在治疗期间,我们先直立磨牙,使其逆时针旋转,再伸长磨牙,逐步与对牙合牙建立咬合关系,符合牙移动的空间规律,最终达到满意的疗效。当然,这两步也不可截然分开,直立时伴磨牙的牙合向移动,而牙合向牵引时,牙也会进一步变直。垂直向控制:在磨牙直立中,根据“楔型效应”理论,往往下颌会随之出现顺时针旋转,从而可能增加牙合平面和垂直向距离,容易发生面下1/3高度增加。为了保持垂直向高度不变,需要注意对牙合牙的情况。本病例对牙合牙伸长,腭尖下垂,需行压入治疗,这样不仅有利于控制牙合平面,减少垂直向高度的增加,还能解除牙合干扰。本病例使用种植支抗压低,操作方便,效果显著,表明种植支抗在局部矫治中有独特的优势。治疗前、后头影测量分析,下颌平面角及面下1/3高度未发生顺时针旋转,垂直向控制较好,侧貌得以维持,说明局部区域的矫治,仍需要全面整体的设计,才能达到满意的疗效。总之,对于该类阻生牙,应用手术联合正畸的多学科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北京专科白癜风医院
北京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cme.com/mbyhl/209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