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考研思维导图,活动价99元包邮,偏远地区除外。

1.外科感染的特点为:

(1)感染多与创伤、手术有关;

(2)常为多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

(3)大部分感染病人有明显而突出的局部症状和体征,严重时可有全身表现;

(4)感染常集中于局部,发展后可导致化脓、坏死等,常需手术或换药处理。

2.外科感染分类

(1)按病原菌的种类和病变性质分类

非特异性感染:也称化脓性或一般性感染,大多数外科感染属于此类。如疖、痈、丹毒、急性乳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腹膜炎等。病变通常先有急性炎症反应,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继而进展为局部化脓。

特异性感染:由结核分枝杆菌、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炭疽杆菌、白色念珠菌等特异性病原菌引起的感染。因致病菌不同,可有独特的表现。

(2)按病程分类

急性感染:病程多在3周以内。

慢性感染:病程超过2个月的感染。

亚急性感染:介于急性与慢性感染之间

3.感染的结局:炎症消散,炎症局限,炎症扩散,转为慢性炎症

4.感染局部临床表现:急性炎症局部有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的典型症状。体表或较表浅化脓性感染均有较明显的局部疼痛和触痛,皮肤肿胀、发红、温度升高,还可出现肿块等。体表脓肿形成后,触之有波动感。深部脓肿可抽出脓液。

5.疖是指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化脓性感染。好发于毛囊及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头面部、颈项、背部、腋窝及腹股沟等处。致病菌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表皮葡萄球菌。

局部表现:初起时,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痛的小硬结。

全身表现:鼻、上唇及周围所谓“危险三角区”的面疖如被挤压或处理不当,致病菌可沿内眦静脉和眼静脉向颅内扩散,引起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

6.痈是指相邻近的多个毛囊及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也可由多个疖融合而成。好发于颈部、背部等皮肤厚韧的部位。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于成年人尤其是糖尿病及免疫力低下的病人。

感染常从一个毛囊底部开始,沿阻力较小的皮下组织蔓延,再沿深筋膜向四周扩散,并向上侵及毛囊群而形成多个“脓头”。

局部表现:早期为皮肤小片暗红硬肿、热痛,其中可有多个脓头随着病情进展,脓点增大增多,中心处破溃流脓、组织坏死脱落,疮口呈蜂窝状如同“火山口”。

全身表现:唇痈容易引起颅内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

局部治疗:已有破溃者需及时切开引流,可采用“+”或“++”形切口,清除坏死组织,脓腔内填塞生理盐水或凡士林纱条。

7.急性蜂窝织炎是指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疏松结缔组织的一种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常见致病菌为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病因与病理:由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可释放毒性较强的溶血素、透明质酸酶和链激酶等,加之受侵组织较疏松,病变发现迅速,炎症不易局限;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不清。

由于致病菌的种类与毒性、病人的状况、感染原因和部位不同,可有以下几种特殊类型

①产气性皮下蜂窝织炎:致病菌以厌氧菌为主,病变主要局限于皮下结缔组织,不侵犯肌层。局部可触及皮下捻发感。

②新生儿皮下坏疽:多发生在背部、臀部等经常受压的部位。

③颌下急性蜂窝组织炎:多见于小儿,还可发生喉头水肿和气管受压,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颌下急性蜂窝织炎,及早切开减压,以防喉头水肿,压迫气管。

8.急性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致病菌主要有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可来源于口咽部炎症、足癣、皮肤损伤以及各种皮肤、皮下化脓性感染灶。

临床表现

急性淋巴管炎:分为网状淋巴管炎(丹毒)和管状淋巴管炎。

①网状淋巴管炎:又称丹毒,皮肤出现鲜红色片状红疹,略隆起,中间颜色稍淡,周围较深,边界清楚。丹毒可复发,下肢丹毒丹毒发作可引起淋巴水肿,甚至发展成“象皮肿”

②管状淋巴管炎:分为浅,深2种

皮下浅层急性淋巴管炎:表现为伤口近侧表皮下有一条或多条“红线”,质硬又压痛

皮下深层淋巴管炎:无“红线”表现。

急性淋巴结炎: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多能自愈

处理原则:主要是对原发病灶的处理。休息,抬高患肢

10.甲沟炎是甲沟及其周围组织的感染,脓性指头炎是手指末节掌面皮下的化脓性感染。

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脓性指头炎:早期表现为指头发红、轻度肿胀、针刺样疼痛,继而肿胀加重、疼痛剧烈。当肿胀压迫指动脉时,疼痛转为搏动性跳痛。患指下垂时加重,剧痛常使病人烦躁、彻夜不眠。此时多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全身不适、白细胞计数升高等。感染进一步加重时,局部组织缺血坏死,神经末梢因受压和营养障碍而麻痹,指头疼痛反而减轻,皮肤颜色由红转白。若治疗不及时,常可引起指骨缺血性坏死,形成慢性骨髓炎,伤口经久不愈。

局部治疗:甲沟炎脓肿形成可在甲沟处纵向切开引流。如甲床下积脓,应将指甲拔除。患指一旦出现跳痛,肿胀明显,及时切开减压和引流。

11.化脓性腱鞘炎、滑囊炎和手掌深部间隙感染均是手掌深部的化脓性感染,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局部表现

(1)腱鞘炎:患指呈明显的均匀性肿胀,指关节仅能轻微弯曲,被动伸直可引起剧烈疼痛。

(2)滑囊炎:桡侧化脓性滑囊炎常继发于拇指腱鞘炎,表现为鱼际和拇指腱鞘区肿胀、压痛;拇指肿胀、微屈、不能外展和伸直。尺侧滑囊炎多继发于小指腱鞘炎,表现为小鱼际和小指腱鞘区肿胀、压痛。

(3)掌深间隙感染:包括掌中间隙感染和鱼际间隙感染。掌中间隙感染时,掌心凹消失,呈肿胀、隆起状。皮肤紧张、发白,压痛明显;手背部水肿严重;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呈半屈状被动伸指可引起剧痛。鱼际间隙感染时,掌心凹存在,鱼际和拇指指蹼处肿胀并有压痛;示指半屈,拇指外展略屈,活动受限不能做对掌运动。

12.破伤风病因:致病菌为破伤风梭菌,是革兰氏阳性厌氧性芽胞梭菌。当伤口窄而深、局部缺血、异物存留、组织坏死、填塞过紧等导致伤口缺氧时,更有利于破伤风的发生。

病理生理

在伤口缺氧环境中,破伤风梭菌迅速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主要致病因素为外毒素(痉挛毒素和溶血毒素)。痉挛毒素与神经组织有特殊亲和力,可经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作用于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运动神经核,抑制突触释放抑制性传递介质,运动神经元因失去中枢抑制而兴奋性增强,致使随意肌紧张与痉挛;同时可阻断脊髓对交感神经的抑制,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体温升高、大汗等症状。溶血毒素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和心肌损害

临床表现:

①潜伏期:通常为7~8日,最短24小时,最长可达数月。潜伏期越短,预后越差。

②前驱期:表现为乏力、头晕、头痛、咀嚼无力、张口不便、烦躁不安、打呵欠,局部肌肉发紧、酸痛、反射亢进等。以张口不便为主要特征

③发作期:典型症状是在肌肉紧张性收缩(肌强直、发硬)的基础上,呈阵发性强烈痉挛,通常最先受影响的肌群是咀嚼肌,出现咀嚼不便、张口困难,甚至牙关紧闭;病情进一步加重,依次影响面肌、颈项肌、背腹肌、四肢肌、膈肌和肋间肌,病人可出现苦笑面容、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屈膝、弯肘、半握拳等痉挛状态,在肌肉紧张性收缩的基础上,任何轻微的刺激,如光线、声音、接触、饮水等,均可诱发全身肌群强烈的阵发性痉挛。发作时,病人口吐白沫、大汗淋漓、呼吸急促、口唇发绀、流涎、牙关紧闭等。发作时病人意识清楚。病程一般为3~4周,自第2周起症状缓解。

治疗原则

①清除毒素来源:清除伤口的异物,敞开伤口充分引流,并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

②中和游离毒素:早期使用破伤风抗毒素

③控制并解除肌痉挛: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人工免疫

①主动免疫: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抗原,使人体产生抗体以达到免疫的目的。有主动免疫力

者,伤后仅需肌内注射类毒素0.5ml

②被动免疫:对伤前未接受主动免疫者,尽早皮下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或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因为破伤风的发病有潜伏期,尽早注射TAT有预防作用,但其作用短暂,有效期为10日左右,因此,对深部创伤,有潜在厌氧菌感染者,可在1周后追加注射1次。TAT易致过敏反应,注射前必须做过敏试验,阳性者按脱敏法注射。每次注射后需观察有无面色苍白、皮疹、皮肤瘙痒、打喷嚏、关节疼痛和血压下降等症状;目前最佳的被动免疫是肌内注射~U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所有器械,敷料专用,使用后予以灭菌处理,病人用过的碗、筷、药杯等用0.1%-0.2%过氧乙酸溶液浸泡后,再煮沸消毒30分钟。病人换下的被服包好送环氧乙烷室灭菌后,再送洗衣房消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cme.com/mbyhl/14752.html
------分隔线----------------------------